沉默的告别:那些在“不问不说”里走散的人(言情叙述手法)

百草客 张学勤

<p class="ql-block">巷口的梧桐又落了一地叶子,我蹲下来捡,指尖触到一片边缘蜷曲的枯叶,忽然想起林夏。我们曾在这棵树下分享过同一个烤红薯,热气氤氲里,她笑我嘴角沾了糖霜,我笑她刘海被风吹得乱翘——可如今,她的微信躺在通讯录里,上一条消息停留在去年冬天,我问“最近还好吗”,她回了一个“嗯”,此后便再无下文。人和人的走散,原来真的简单到像风吹落叶,不过是一个不问,一个不说,一个在犹豫里把话咽回去,一个在敷衍里把心关起来,最后就在沉默的缝隙里,悄悄走到了终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和林夏认识的第十年,是我们关系转淡的开始。那时候她换了新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我忙着准备考研,图书馆和出租屋两点一线。起初我们还会挤着睡前的时间打电话,她吐槽老板的苛刻,我抱怨真题的难缠,哪怕说着说着困得打哈欠,也舍不得挂掉。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话里的沉默变多了。她说起新同事间的勾心斗角,我想安慰,却发现自己插不上话——那些陌生的名字、复杂的职场规则,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我隔在她的世界之外。我张了张嘴,想问“你是不是受委屈了”,可又怕她觉得我多管闲事,怕她不耐烦解释,话到嘴边又变成了“那你早点休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她呢,大概也察觉到了我的局促。后来我考研失利,躲在出租屋里哭了整整一天,她发来消息问“考得怎么样”,我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又删,最终只回了“没考上”。我等着她追问“怎么回事”“要不要出来聊聊”,可她只回了一句“没关系,再试试呗”,后面跟着一个微笑的表情。那个表情像一块小石子,砸在我心里,泛起一阵说不清的凉。我知道她不是不在意,只是我们都开始害怕:害怕自己的脆弱给对方添负担,害怕问得太细会触碰彼此的难堪,更害怕那句“我没事”背后,其实藏着“我不想说了”的疏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们约在常去的咖啡馆见面,她穿着新买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和我记忆里那个扎着马尾、笑起来露虎牙的女孩判若两人。我盯着她手腕上的手表,想说“这个款式真好看”,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你最近好像瘦了”。她低头搅着咖啡,轻声说“工作太忙,没好好吃饭”。我又想问“那你有没有按时吃早餐”,可看着她敷衍的眼神,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整个下午,我们聊天气,聊最近上映的电影,聊小区里新开的水果店,唯独避开了那些真正藏在心里的话——她没说新工作带来的压力让她整夜失眠,我没说考研失利后对未来的迷茫,就像两个熟悉的陌生人,在客套的寒暄里,慢慢耗尽了见面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我搬家,收拾东西时翻出一个盒子,里面装着我们从小到大的纸条。初中时她写“明天要考数学,记得带尺子”,高中时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写“别难过,下次月考我们一起进步”,大学时她寄来明信片,背面是她学校的樱花,写“想和你一起看樱花,等你放假我们就去”。那些字迹里的温度,隔着时光都能感受到,可如今再看,却只剩一阵酸涩。我拿着明信片,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发给她,问一句“你还记得我们说好去看樱花吗”,可点开对话框,又想起上次她敷衍的“嗯”,终究还是关掉了页面。原来当一段关系里开始有了“怕尴尬”的犹豫,“怕打扰”的退缩,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就会像积在心里的雪,慢慢把曾经的热乎气都盖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爱玲说:“不被你重视的每一秒,我都在撤回我的好。”我想起有一次林夏发烧,给我发消息说“好难受”,那时候我正在和朋友逛街,随便回了句“多喝热水,吃点药”,就继续和朋友说笑。后来她再也没在生病的时候找过我,我当时没在意,现在才明白,那一刻她需要的不是一句敷衍的关心,而是有人问她“要不要我送你去医院”,是有人真的把她的难受放在心上。就像后来我考研失利,她那句“没关系”,也让我觉得自己的难过没有被看见——我们都在不经意间,把对方的期待变成了敷衍,把对方的脆弱变成了尴尬,然后在一次次“撤回”里,慢慢把彼此推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热情耗尽的那天,其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我刷到她朋友圈发了新的合照,身边是我不认识的人,配文写着“最好的我们”。我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想点赞,又想评论,可最后什么也没做。原来当你发现对方的生活里已经没有你的位置,当你意识到你们之间的沉默已经成了常态,连说一句“好久不见”都觉得多余的时候,就是该礼貌退场的时候了。我没有删她的微信,也没有拉黑她的电话,只是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抱着手机等她的消息,再也不会把开心的、难过的事第一时间分享给她——就像她当初慢慢撤回对我的好一样,我也在那些不被重视的瞬间里,悄悄收回了自己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路过巷口的梧桐树,我还是会想起林夏,想起那些一起分享烤红薯、一起在纸条上写心事的日子。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遗憾,因为我终于明白,人和人的走散,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从第一个“不问”开始,是从第一个“不说”开始,是从问的人觉得尴尬、答的人觉得敷衍开始,是从我们都不再愿意为彼此打破沉默开始。就像秋天的叶子,不是一夜之间变黄的,是在无数个风吹日晒的日子里,慢慢失去了水分,最后才轻轻落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她会遇见新的人,会有新的热闹,会在别人的世界里继续笑、继续闹;我也会慢慢往前走,会有新的朋友,会在自己的生活里重新找回热情。只是我们都清楚,那个曾经能分享同一颗糖、能读懂彼此眼神的人,再也回不来了。众里阅人何其多,再无一人恰似你,也再无一人,能让我像当初那样,毫无保留地把心交出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沉默的代价,也是成长的常态——有些关系,注定要在“不问不说”里,走向属于它的终点。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在退场的时候,轻轻说一句“谢谢你曾来过”,然后转身,走向各自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