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的广西柳城,曾有一位知县的身影,在历史残卷中划过一道悲怆而明亮的轨迹。《清实录》冰冷载记:“徵存欠解,革廣西署柳城縣知縣楊際康職,並勒追”;而民国《柳城县志·宦绩》却为他留下温情的注脚:“其廉潔有如此者”。这两段相悖的官方文本,共同拼凑出一位晚清知县跌宕起伏的人生图景。</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一年(1885年),杨际康自湖南赴任柳城。甫一莅任,便以雷霆手段整肃讼师,“地方讼师贬斥殆尽”,一扫积弊。未几,天灾骤临,“適值天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杨际康毅然开仓平粜,更捐出养廉银补贴粮价,“捐廉平糶,全活甚多”。那是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知县立于赈灾现场,身后是嗷嗷待哺的黎民,面前则是捉襟见肘的官仓…</p> <p class="ql-block">杨际康不仅注重民生,更力兴文教。他“按月課士,從優獎給花紅”,自掏腰包激励学子。在任两年间,“政績斐然”四字,是他用心血写就的施政成绩。</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二年冬,一桩奇案更显其风骨。僧人超凡被害于县境网山寺,超凡曾官至总兵,自揣躬膺兵柄,諸多殺僇。故决棄浮名,遁跡空門,修行佛法十余年,不意竟为奸人所害。杨际康抽丝剥茧,勘破迷案。他不仅严惩凶僧,更亲自为这位方外之人撰写墓志铭。笔锋落处,“功成身退,不以富贵介怀”的赞语,何尝不是他自己仕途的隐喻?</p> <p class="ql-block">然而历史的转折总是猝不及防。次年卸任交接账目时,竟发现“虧空糧款至三千餘兩”。朝廷震怒,《清实录》记录御史张琮参其“人本糊涂、公事多舛”,光绪帝令广西巡抚李秉衡查办,革职追赔。</p><p class="ql-block">面对巨额的赔款,杨际康做出了令人惊叹的选择——“旋破產償還”。在变卖家产时,他给友人写信慨叹:“昔人爲贫而仕,今乃爲仕而贫”。这十四字血泪之言,道尽了晚清官员在“不完全财政”制度下的集体困境:“因公挪移”是为常事,而一旦交接亏空,则面临层层追责。</p><p class="ql-block">最耐人寻味的是,《柳城县志》在记载他亏空公款的同时,却刻意强调“其廉潔有如此者”。这看似矛盾的记载,实则体现了时人对其“因公挪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他个人操守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杨际康的故事,是晚清无数地方官员的缩影。他们在僵化的制度与凋敝的民生间艰难平衡,最终往往成为制度的牺牲品。但历史终究给出了公正的评价——在冰冷的朝廷谕旨之外,还有温暖的地方记忆;在严苛的财政报表之上,是百姓口耳间活着的历史与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