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 九旬老兵南玉瑞 八十载坚守彰显忠诚 ||《嘉陵江》2025年第3期-铭记·回响

《嘉陵江》杂志

<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xth57r?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嘉陵江》杂志 2025年第3期(总第81期)</a></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铭记·回响</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辑</span></h5> <h5><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八十年前,烽火漫卷,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镌刻下不可磨灭的东方印记。如今,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和平之花开满大地,幸福欢歌响彻云霄。本期“铭记·回响”特辑,以文艺为舟,载历史之厚重、携岁月之温度而来——有对抗战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切回忆,有对革命先烈的深情缅怀,更有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深刻反思。让我们循着这些文艺作品的足迹,聆听历史的深沉回响,铭记先辈的热血荣光,传承抗战伟大精神,汲取前行的磅礴力量,向着伟大中国梦的征程坚定前行!</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编者</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九旬老兵南玉瑞 八十载坚守彰显忠诚</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刘静</span></h5><h5><br></h5><h5>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旌旗猎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隆重举行。当天,96岁的老兵南玉瑞受武警重庆总队船艇支队邀请,与官兵一同观看直播。</h5><h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老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看到祖国的先进装备列装,他热泪盈眶:“要是当年有这些装备,战友们就能少流血了!”屏幕里的军号声、脚步声仿佛穿越时空,瞬间将他拉回80余年前的战场——那时,他还是太岳军区的一名少年战士。</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少年志:烽火中播下保家卫国的种子</b></h5><h5><br></h5><h5> 1929年,南玉瑞出生于太岳抗日根据地核心——山西沁源县。这里因驻扎党政机关与八路军主力,成了日军扫荡的重点目标,也让年少的他早早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h5><h5> 1940年,11岁的南玉瑞加入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并任团长,带领团员在乡村小路站岗放哨、检查路条,警惕汉奸与敌人破坏。“那时我们虽小,也想为抗战出份力。”多年后回忆,老人眼神依旧坚定。</h5><h5> 十公里外龙王庙的惨剧,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四百余名乡亲被日寇残忍杀害,“惨叫声撕心裂肺,黑烟冲天。”数十年过去,提及此事他仍声音哽咽,“一想起来,心口像压着烙铁!”这份悲痛,点燃了他复仇的怒火,也埋下了保家卫国的种子。</h5><h5> 1943年,14岁的他第一次偷偷报名参军,被担忧安危的母亲拦下。但少年的决心早已坚如磐石。1944年,在父亲“好男儿当保家卫国”的鼓励与舅舅的支持下,他趁母亲探望外婆的间隙,再次奔向招兵点。“母亲急得要回来拦,是舅舅们拉住了她。”提及母亲的牵挂,老人满是愧疚,却难掩当初的决绝。数月后,15岁的南玉瑞穿上军装,成为八路军太岳军区决死队第一旅团部特务连战士,正式踏上了保家卫国路。</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友情:枪林弹雨中诠释担当精神</b></h5><h5><br></h5><h5> 15岁的南玉瑞被分配到特务连电话排,肩负保障通信畅通的重任。战火纷飞中,哪怕黑天半夜、机枪声震耳欲聋,他从未出错:“没有带错路,把电话准确交到连长手里,现在想起来都庆幸。”</h5><h5> 他至今记得那次与死神擦肩的经历:部队在山区开荒时突遭敌军包围, 一名日军端着刺刀直冲而来。年少的他力气不及敌人,刺刀相撞时手臂发麻,眼看刺刀刺向腰部,他只觉后腰一沉——原来,后腰包袱里乡亲们纳的厚底布鞋,挡住了刺刀!“我趁机滚进受惊的牛群,借着掩护躲了过去!”老人兴奋地比画着,眼中闪着劫后余生的庆幸。</h5><h5> 脱险后,他顾不上自己。看到班长中枪倒地、大腿被刺刀贯穿,他拼尽全力将班长拖进牛群,又转身指挥战友借牛群掩护战斗。最终,全排只剩一个班的人幸存,他也多处负伤,却凭着果敢与智慧带战友成功突围。这场战斗,让他真正懂得了“战士”二字的重量:不仅要勇敢,更要守护与担当。</h5><h5> 如今,南玉瑞提起当年的故事,布满皱纹的脸上眼神明亮如炬。只有当记者凑近问细节时,他才会侧头指着耳朵笑:“当年打炮震的,鼓膜破了!”这道“战争印记”,不过是他一生的小小注脚。</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党员心:践行坚守卷烟纸写就的誓言</b></h5><h5><br></h5><h5> 1946年,在侯马镇战役中,南玉瑞所在班紧随尖刀连行动,他的任务便是“前线推进到哪,电话线就架到哪”。前哨连距团部二十里,沿途无正规电线杆,敌军火力又密集如雨。他独自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往返检修电话线,子弹擦耳过、炮弹身旁炸,却从未停下脚步:“通讯断了,前线消息传不回,指挥会失灵,我不能退!”这份坚守,让他获评“二等战斗模范”。</h5><h5> 也在这一年,未满18岁的他光荣入党,在党旗下许下“为革命奋斗终身”的誓言。“当时条件艰苦,我只有在卷烟的烟纸上写下入党申请书。”这份特殊的“申请书”,承载着他对党的坚定信仰。</h5><h5> 入党后,他对自己要求更严:1948年攻打洛阳时,凛冽寒风里,他身上的棉衣早已在炮火中被打出一个破洞,棉花露在外面,他却毫不在意;调任团部宣传员后,虽起初不会简谱,却刻苦钻研,最终教会战友唱《解放军进行曲》,用歌声凝聚士气。</h5><h5> 今年,96岁的南玉瑞党龄即将满80年,与抗战胜利80周年相遇。当“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交到他手中时,他布满斑痕的手掌轻轻抚过奖章,仿佛触摸着过往岁月。</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余生志:41年宣讲让红色薪火永传</b></h5><h5><br></h5><h5> 新中国成立后,南玉瑞的“战场”变了,初心却未改。1955年,他任炮兵第二预备学校学员三队指导员。次年奉命赴全国调研,除海南、福建、西藏、新疆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那段时间,他数次途经家乡却“过家门而不入”。</h5><h5> 一次,在河南调研时遭遇山洪,不会游泳的他被湍急水流冲走,幸得老乡冒险相救才脱险,稍作休整,他又投入工作。这一年,因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他荣获“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一等奖”——这枚奖章,是他在和平年代交出的“优秀答卷”。</h5><h5> 1964年,南玉瑞转业至原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深耕思想政治工作至1984年离休。可离休后的他更忙了:创办“红星讲堂”,拖着年迈的身体走进社区、街道、学校等地,给年轻人讲革命故事。这一讲,就是41年,累计超百场。今年9月1日开学当天,他戴着红领巾走进郭家沱小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将敬仰英雄的种子深植学子心田。</h5><h5> “我怕我不讲,这些故事就没人记得。”南玉瑞的话朴实却有力量。</h5> <h5>【作者简介】刘静,重庆市江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擅长时政、民生、环保等报道。曾荣获2024年重庆人大新闻奖二等奖、江北区十佳新闻记者荣誉称号等。</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