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在风雨中挺直的笔杆——读《八方风雨》有感

逸香雪莹

<p class="ql-block">文:逸香雪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9701282</p><p class="ql-block">插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抗战胜利迎来八十周年的今天,我翻开了老舍先生的《八方风雨》。这本薄薄的自述,却像一块沉重的城砖,将我带回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我原以为会读到慷慨激昂的呐喊,但老舍先生只是用他那口熟悉的、带着京味儿的朴实语言,平静地讲述着八年的漂泊、贫困与病痛。然而,正是这份平静之下的坚韧,像一根无形的针,深深刺痛了我,也为我注入了力量。</p><p class="ql-block">合上书本,我脑海里久久萦绕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几个无比清晰的画面:他在青岛告别妻儿时那决绝又心碎的背影;在重庆的防空洞里,听着敌机轰鸣,却仍在构思一篇鼓词的专注;还有他因贫血晕倒,醒来后第一件事是惦记尚未完成的稿子……老舍先生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什么叫“文章入伍,笔杆如枪”。</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八方风雨”汇聚的时代,他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放下自己熟悉的、可以带来安稳收入的小说创作,去写那些他并不十分擅长的鼓词、快板、相声。为什么?因为前线浴血的士兵和后方流离的百姓需要这些。他把文人的清高与体面踩在脚下,让文字变成匕首、投枪,也变成粮食、药品。这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掌握的技能、所处的平台,是否也能在时代需要时,毫不犹豫地为更广大的群体服务?这份“舍小我,顾大我”的担当,是《八方风雨》留给我的第一重震撼。</p><p class="ql-block">这八年的风雨,摧残了他的身体,却没能磨损他的精神。他写贫穷,写到自己一件长衫穿到破旧不堪;写病痛,写到头晕目眩无法站立。但他笔下没有丝毫的哀怨与乞怜,只有一种近乎倔强的乐观。他在轰炸的间隙与友人谈文学,在饥肠辘辘时依然能幽自己一默。这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尊严、坚守初心的风骨,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密码。老舍先生用他的一生证明,知识分子的风骨,不在于地位多高,而在于脊梁多直;不在于声音多大,而在于内心多纯粹。</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一代人,生在和平的阳光下,几乎无法想象“跑警报”的恐惧与“家书抵万金”的煎熬。我们习惯了富足与安宁,有时甚至会陷入个人的琐碎烦恼中。而《八方风雨》像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那是无数像老舍先生一样的先辈,用他们的八年、乃至一生的风雨换来的。</p><p class="ql-block">站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我深感,“纪念”最好的方式,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继承那种精神。当年的“八方风雨”是抵御外侮,今天的“八方风雨”或许是科技攻坚、是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时代在变,战场在变,但那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那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奉献精神,永远不变。</p> <p class="ql-block">感谢老舍先生,用他的《八方风雨》,为我,也为所有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竖起了一座精神的灯塔。它告诉我,无论个人遭遇怎样的风雨,只要心中有家国,笔下有人民,脚下有方向,我们就能像他一样,在风雨中挺直脊梁,为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这,或许就是我们对那场伟大胜利,以及所有为之付出过的先辈,最好的告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