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1读书会阅读打卡】1000天韧性挑战 </p><p class="ql-block">【打卡】第236天2025.10.12</p><p class="ql-block">【书目】拉塞尔·普罗克特 / 罗纳德·B·阿德勒《沟通的艺术》第十一章</p><p class="ql-block">【读者】胡付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沟通气氛:关系中的情感基调</b></p><p class="ql-block"><b>【核心观点聚焦】 </b></p><p class="ql-block"> 本章的核心论点在于:</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段关系都存在于一种“沟通气氛”中,这种气氛决定了沟通是开放、富有成效的,还是防御、充满阻碍的。气氛由沟通方式塑造,而非沟通内容。 </p><p class="ql-block"> <b>1. 肯定性沟通 vs. 否定性沟通:</b>沟通气氛的优劣,取决于我们发出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让对方感到被重视(肯定性)或被贬低(否定性)。</p><p class="ql-block"> 书中详细介绍了三种肯定性信息:重视、承认和赞同。 </p><p class="ql-block"> 2.<b> 吉布林的“防御/支持性氛围”理论:这是本章的精华。</b></p><p class="ql-block"> 作者引用了杰克·吉布林的经典研究,指出六种会引发对方防御心理的沟通行为,以及与之对应的六种能创造支持性氛围的沟通行为: </p><p class="ql-block"><b> (1)评价 vs. 描述</b>:评判对方会引发防御,而客观描述事件和行为则更易被接受。 </p><p class="ql-block"> <b>(2)控制 vs. 问题导向</b>:试图控制对方会招致反抗,而以共同解决问题的姿态沟通则能促进合作。 </p><p class="ql-block"><b> (3)策略 vs. 自发性</b>:玩弄心机让人反感,坦诚直率则能赢得信任。 </p><p class="ql-block"><b> (4)中立 vs. 同理心</b>:冷漠中立让人感到被忽视,表现出理解和关怀则能建立连接。 </p><p class="ql-block"> <b>(5)优越 vs. 平等</b>:表现出优越感会拉大距离,秉持平等态度则能促进对话。 </p><p class="ql-block"> <b>(6)确定 vs. 协商</b>:武断地认为自己全对会关闭对话,愿意协商和调整观点则能保持沟通开放。</p><p class="ql-block"> <b>【核心问题】 </b></p><p class="ql-block"> <b>1.诊断氛围</b>:我如何判断与某人(如伴侣、同事、家人)当前的沟通气氛是支持性的还是防御性的?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信号? </p><p class="ql-block"> <b>2.追溯责任</b>:在沟通陷入僵局时,我是沟通气氛的“受害者”还是“共同创造者”?我的哪些言行可能加剧了对方的防御心理?</p><p class="ql-block"> <b>3.选择策略</b>:当对方采用评价、控制或确定的语言时,我如何运用支持性沟通(如描述、问题导向、协商)来扭转气氛,而不是以牙还牙?</p><p class="ql-block"> <b>4.把握平衡</b>:肯定性沟通是否意味着必须赞同对方?当必须提出批评或存在分歧时,如何表达才能传递“我重视我们关系”这一信息?</p><p class="ql-block"><b>【联系实际与行动建议】 </b></p><p class="ql-block"> 1.<b>进行一次“沟通气氛审计”</b></p><p class="ql-block"> <b>行动:</b>选择一段重要关系(职场或家庭),用一周时间客观记录你们的典型对话。对照<b>吉布林</b>的六对行为,标记出引发防御或支持的具体语句。这将帮你从“<b>感觉不对劲”上升到“看清问题所在”。</b></p><p class="ql-block"> 2<b>.将否定性沟通转化为肯定性沟通</b></p><p class="ql-block"> <b>行动</b>:练习用“承认”来化解矛盾。即使不赞同对方观点,也可以先说“我理解你为什么这么想”或“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感受”,让对方感到被听见,这能极大缓解紧张气氛。</p><p class="ql-block"> <b>3.刻意练习支持性沟通“三件套”</b></p><p class="ql-block"><b> 行动</b>:在接下来容易引发争论的沟通前,给自己设定三个小目标:</p><p class="ql-block"> <b>(1)用“描述”代替“评价”</b>:不说“你总是这么马虎!”,而说“这份报告里有三处数据错误。”</p><p class="ql-block"> <b>(2)用“问题导向”代替“控制”</b>:不说“你必须按我的做!”,而说“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对双方都最好。”</p><p class="ql-block"> <b>(3)用“协商”代替“确定”</b>:不说“这肯定行不通。”,而说“我这个方案可能不完美,你觉得哪里可以改进?”</p><p class="ql-block"> <b>4.从“中立”走向“同理心”的微行动</b></p><p class="ql-block"><b> </b>行动:当他人倾诉烦恼时,暂停给出解决方案或理性分析。首先回应对方的情绪,说一句“这听起来真的让人很沮丧/难过/有压力”,让沟通先从情感层面连接,再进入事实层面。</p><p class="ql-block"> <b>5.创建积极循环:强化肯定信息</b></p><p class="ql-block"> 行动:关系气氛的改善始于积极互动的积累。每天或每周,有意识地对你身边的人发出真诚的肯定信息:一句具体的赞美、一次认真的倾听、一个感谢的举动。</p><p class="ql-block"> 这些微小的积极时刻是构建支持性氛围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