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讲台虽空,但信仰永不落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老玉A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夜,北京的窗外一片静谧,可我的心,却像一锅被煮沸了的水,再也无法平静。我躺在酒店的床上,一遍遍在脑海里预演着明天的场景:天安门广场,晨光微熹,当《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个音符响起,那面我仰望了一辈子的五星红旗,将如何在我眼前,迎着风,一寸一寸地升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次升旗仪式。从那个意气奋发刚站上讲台的年轻老师,到如今两鬓染霜、桃李满园的退休老教师,每周一的清晨,我总是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和我的学生们一起,仰望着那面在学校操场上空飘扬的红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我教过的第一批学生,那些稚嫩的脸庞上,学着大人的模样,努力挺直小小的胸膛,用还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声地唱着国歌。我总会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看,那抹红色,是无数英雄用鲜血染成的。你们要记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时的我,是在播种,把一颗名为“爱国”的种子,小心翼翼地种进他们幼小的心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我看着他们从懵懂孩童长成翩翩少年,再走向社会,成为医生、工人、新型农民……每当毕业季,他们在国旗下最后一次合影,我站在一旁,心中既有不舍,更有无限的欣慰。我知道,那些我亲手种下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可以为国家遮风挡雨的人才。四十年的光阴,我就像一个守着麦田的农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粉笔作犁,用心血作肥,耕耘着这片希望的田野。而那面国旗,就是我心中永恒的太阳,指引着我,也温暖着我的每一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明天,我将不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引导一群孩子仰望。我将是我自己,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带着四十年的记忆与情感,去完成一场属于自己的朝圣。这四十年,我的青春,我的汗水,我的欢笑与泪水,全都与这面旗帜紧紧相连。它见证了我从一个青涩的青年,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它也见证了,我亲手送出去的一届又一届学生,如何将这份对国家的热爱,带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当年在北平跟随傅作义将军起义,不就是为了今天吗?为了他的孩子,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能安安稳稳地站在阳光下,自由地呼吸,骄傲地仰望这面旗帜吗?父亲,您看到了吗?你们用生命守护的这面旗,如今,也成了我一生的事业和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更深了。我仿佛已经听到了广场上的人声,感受到了拂过脸颊的晨风。这无眠的夜晚,是我四十载教育生涯最动听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明天,当国歌奏响,当国旗升起,我一定会热泪盈眶。但那泪水,将不再是软弱的感怀,而是淬炼了一生的信念在此刻凝结成的勋章。它将洗去我四十年的粉笔灰,让我看到一个教育者最清晰的使命——我未曾上阵杀敌,但我用一生,守护了您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并把它交到了下一代的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当那抹红色跃上杆顶,猎猎作响之时,我不会只是仰望。我将用我这双写了一辈子板书、批改了无数作业的手,擦干眼角的泪,挺直我退休后依然未曾弯曲的脊梁,在心里,也向着那面旗帜,敬一个无声却无比坚定的注目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我——一个普通教师,一个老兵的儿子——对您,对我的祖国,最庄严的告别,也是我最赤诚的承诺:我的讲台虽已空,但我的信仰,永不落幕!</p> <p class="ql-block">作者近照及简介:</p><p class="ql-block">老玉:原名毕兴荣,甘肃酒泉人,从教40年余,业已退休。素来恬静寡言,不慕荣利,喜读书思考,业余爱好文学、中医学与红色收藏。近年来在《阳关文学》《尘世掠影》《逐梦文苑》《双馨文苑》《美篇》等公众平台发表文章数百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