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岳西户外俱乐部一行40余人徒步白马尖、多云尖。说起白马尖,8年前我刚刚参加户外活动的时候,就去过一次。但当时没有攻略、没有经验,只有一颗充满热情的好奇心,跟着队友糊里糊涂地冲上山顶,又匆匆忙忙地下山来。印象中的白马尖,难度不太大,景观比较单一,可观赏性一般!</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2日,是个晴好的天气,徒步协会与户外俱乐部联合爬白马尖。</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一直想着再走一次白马尖,但每次都没赶上趟。长期没参加集体爬山,户外俱乐部的人都陌生了,这次也是纠结了好久,才决定报名。早上7:00在城关集合出发,导航到霍山县磨子潭镇堆谷山村黄泥包,65公里、82分钟。</p> <p class="ql-block"> 走济广高速到黄尾收费站,下高速后走084县道,穿过黄尾镇后,在加油站处左拐上山。走069县道到堆谷山村,因境内一山形似平地堆起的稻谷,取名堆谷尖,该村由此而得名。再往前走就是马家河村了,马家河是安徽省霍山县磨子潭镇堆谷山村(原胡家河乡马家河村)下辖的自然村,地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南坡,为霍山县最南端的小村庄,因马家河穿流而得名。该河发源于白马尖,流经黄尾河后汇入东淠河支流的磨子潭水库。</p><p class="ql-block"> 仲秋的早上,沿途浓雾迷漫,仙气飘飘,这也预示着今日是个晴好的天气。</p> <p class="ql-block"> 过了马家河村白马尖农庄,向前约2公里,在到“黄泥包”之前,马家河在此拐了个直角弯,公路也在此过桥,我们车停在大桥东头的开阔地。</p> <p class="ql-block"> 8:28,我们开始登山,登山路线是沿马家河溪谷溯源而上,虽然是野线,道路却十分开阔平缓,据说是原来林场拉板车上山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中途过溪谷,在小溪西侧爬坡。</p> <p class="ql-block"> 整个山谷都是石头的世界,漫山遍野的花岗岩碎石堆。</p> <p class="ql-block"> 几根原木架的简易桥,约有2米高,中间的三根木头细、两边的木头粗,踩在中间三根木头上,一闪一闪的,还有点害怕呢。</p> <p class="ql-block"> 这个背包的小伙子,昨晚独自一人在多云尖露营!</p> <p class="ql-block"> 快到山垭的地方,出现了大片的碎石堆,这也是我上次登山过程中记忆深刻的地方。这么多年来,过往登山的人也学着藏民的习俗,堆了好多玛尼堆。</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几十米,就是一处巨大的坑穴,长约50米、宽约30米、深15米。这是山体泥石流上游滑坡发生的地方,碎屑物滑离过后留下的地质创伤,而山下碎石堆则是泥石流扇堆积物。虽然这个泥石流已经发生很久了,但它流出的坑穴仍然鲜有植被,在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p> <p class="ql-block"> 11:24,到了垭口,向右上山到多云尖,向左上山到白马尖。</p> <p class="ql-block"> 按照约定,我们先去白马尖。这边坡度稍陡些,爬过陡坎、看了几株松、赏了几块石,还可回头远观多云尖。</p> <p class="ql-block"> 这株松树是到白马尖峰顶的必经之地,挂着“入园补票”的牌子。之前此处有人值守,还有狼狗狂吠,如今人去狗走,只留下了冷冷清清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 11:00到达白马尖标志碑,不紧不慢2.5个小时上山顶。白马尖,为大别山主峰,官方认定海拔1777米(<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次两步路实测1771米</span>),因山峰形似白马,一峰独秀,群山俯首,且常年白云缭绕,故称白马尖,其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和安庆市岳西县交界。白马尖成山于燕山运动晚期,为花岗石山体。</p><p class="ql-block"> 白马尖的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根据汇编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名录,白马尖约有173科710属,近1450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48属102种,裸子植物5科8属11种,其余为被子植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冻融风化的岩石</p> <p class="ql-block"> 在“1777”标志碑打卡后,照例在周围逛逛。霍山县开发有“白马尖风景区”,从白马尖峰顶向北即是景区步道,景区有龙门检票口、落石、龙门石壁、龙门瀑布、卧龙岗、龟背搬家、美人靠、仙人靴、一夫当关、奇松走廊、杜鹃林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逗留了100余分钟,在这吃了午餐,等上了后续队员,在标志碑背后(南侧)拍了合照。白马尖山之北是霍山开发的景区,从那儿上来就看到了“1777”,所以“1777”面北而立。那为何要背向“1777”拍照呢?一是因为背靠“1777”拍摄光线好,二是对它人为堆高海拔的不屑!</p> <p class="ql-block"> 11:45,我们离开白马尖,快速下到垭口,再爬上多云尖。山脊沿线树高林密,黄山松枝桠茂盛、毛栗树果实洒落满地。</p> <p class="ql-block"> 多云尖,最高点没有任何人为标志,只有几棵松树和一个小土坑。多云尖是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的大别山次主峰,海拔1763米<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此次两步路实测1765米</span>)。其与主峰白马尖相距800米,通过裸露山脊防火道相连,形成大别山核心景区的重要景观轴线。山顶存有唐代多云寺旧址,山体命名遵循大别山前十高峰均以"尖"命名的宗教传统。该山不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组成部分,还在佛子岭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承担数据中转功能。气象研究表明多云尖地形对区域降水增幅具有显著影响。</p> <p class="ql-block"> 由多云尖沿脊下坡,穿过信号塔,就到了多云寺。多云寺始建于唐代,现存石构建筑基址及部分碑刻。该寺庙曾是大别山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现存最早的碑文可追溯至嘉靖年间。山体命名遵循"尖"字传统,反映古人对山势"仍具增高之势"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由多云寺向南有下山步道,可直达山下的“白马尖农庄”,大约4公里左右的行程。我们有意由此下山,但考虑到大部分队员没过来,只好折回去,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 返回途中,我只在泥石流堆积的碎石堆略作停留,然后便直接下山。以自己的节奏,不快不慢,是最轻松的。</p> <p class="ql-block"> 下午3:50返回停车场,开车回返途中,在白马尖农庄接上了同伴(后来才知道有7个人从多云寺直接下山了)。此次登山历时7.5个小时,行程12公里有余。</p> <p class="ql-block"> 虽然岳西人只承认天河尖是大别山最高峰,对白马尖的高程极力吐槽,但不能否认白马尖是大别山重要的主峰。白马尖地处大别山主脊北坡,与天河尖、多云尖形成品字型峰群结构。山体由混合花岗岩构成,地表覆盖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混交植被。主峰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6%,保存有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