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藏”:我之浅见

朱文伟

<h3>(图片摘自网络)</h3> <h3>  读书,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千百年来被无数人反复言说与论述,似乎已经成为被写烂了的议题。诚然,提及此道,能侃侃而谈者比比皆是。然而,当我们将读书与藏书相联结,便会发现其中仍蕴藏着值得深究的独特意涵。<br>       从古时的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到当今倡导全民阅读的诸多论调;从学者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剖析,到普通人分享的读书心得感悟,关于读书意义、方法与选择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我们皆知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能遨游精神世界,能助力个人成长。这些观点被一再重申,以至于许多人在面对相关论述时,难免心生审美倦怠。</h3> <h3> 但藏书,却常被遮蔽于读书的光环之下。藏书,不仅是收集书籍的行为,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尊崇与珍视,是文化的传承与积淀。藏书家们精心遴选每一册书,视若珍宝,妥为收藏。他们的藏书,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宝库。一册册泛黄古籍,承载着先哲的智慧与思想;一本本珍贵版本,记录着时代的嬗变与演进。藏书,使知识得以绵延,令文化得以赓续。正因如此,藏书也演变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风尚,仿佛书架上林立的书籍,便能昭示主人的学识与品味。然而症结在于,真正藏书逾百者,遑论成千上万之数,其中又有几人能通读己藏?<br> 许多人藏书浩繁,但这些典籍多被束之高阁,沦为装点门楣的陈设。它们如同沉默的士兵,披着烫金盔甲在架上列队,却从未被主人真正翻阅。此种藏书之道,不过是虚浮的炫耀,是连自身都觉赧然的自我标榜。试想,当人问及书架上最醒目那册书所载为何,藏书者或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或支吾其词、欲盖弥彰;或虽能道出皮毛,却难触精髓;甚或恼羞成怒,与人反目。这岂是真正的爱书人?分明是“南郭先生”般的充数者,以阿Q式的自欺遮掩藏而不读的事实。<br> <br><br><br><br>  </h3> <h3> 藏书本应为阅读,藏而读之方为正途。然则某些“藏书家”坐拥万卷,称其“藏家”名副其实,言其“读者”则火候远逊。盖因藏书愈多,通读通晓之可能愈显微茫。藏而不读、藏而不学,但求数量罔顾质量,仅为藏而藏,则书籍纵使堆积如山,亦无异于废纸,全然无法发挥其用。<br> 人之光阴精力有限,一生所能潜心阅读、消化吸收并化为己用的书籍,其实不必贪多。窃以为,精挑细选,百册之内足矣——君不见伟人雄文数卷,曾教诲启迪多少志士仁人,成就多少不凡功业!多而不读,或因量巨而无法遍览,那些束之高阁的书籍,岂非另一种虚掷?<br> 现实中,常见名流身后,其丰赡藏书依遗嘱捐赠图书馆。这引人深思:这些典藏,其主人生前是否尽阅?据网络评述,英国《卫报》调查显示,英伦中产家庭平均藏书437册,完整阅读率不足13%。更具反讽意味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借阅数据显示,被捐赠的私人藏书中,逾八成从未被原主生前翻阅。这种集体性知识囤积症候群,实为信息爆炸时代的认知误区——人们以书籍构筑防御工事,却从未真正踏入文字筑就的思想城堡。<br> 或许有人辩称,广博收藏可备不时之需,一旦所需,如查资料般觅得相关书籍,临阵磨枪、现学现用。此论貌似有理,然其本质仍未脱藏而不读之窠臼。真正的读书,应是深入的学习与思考,而非临时抱佛脚的应急之举。<br>  当藏书从智识探索退化为空间装饰,当书房沦为知识资本的展示橱窗,我们正目睹一场精神领域的末位淘汰——精装书脊的排列组合取代了思想的真正交锋,藏书者的收藏价值压倒了文字承载的真理力量。</h3> <h3> 读书与藏书之关系微妙而复杂。藏书乃手段,可提供更多阅读选择,但若仅止步于藏书层面,而忽视阅读本质,则藏书便失其意义。读书则是对知识的汲取与内化,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我们应在藏书的同时,注重阅读的质与量,使藏书与读书有机交融。<br>  谁能真正参透读与藏之间的幽微关联,深谙个中玄机?这需要每个人于实践中探索与思悟。让我们不再做只藏书不读书的“伪学者”,而成为真正热爱阅读、善于从书中汲取智慧的人。唯其如此,读书与藏书方能彰显其应有价值,成为照亮我们思想长夜的明灯。<br><br> <br> 文伟草于盘龙江边之桌面斋,<br>  2025年9月2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