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是因为……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  周五讲解《题西林壁》。谈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一位学生率先翻译:“为什么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是因为我就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 我捕捉到这个契机,顺势引导:“大意把握得很准,但我们的表达能否更贴近原诗的韵味?大家看,原句是平静的陈述,我们能否不用问句,同样传递出这份哲理?”</p><p class="ql-block"> 学生立刻心领神会,改为:“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就在庐山中啊。”</p> <p class="ql-block">  我继续启发:这两句暗含因果关系,能不能加上关联词,让逻辑更清晰?</p><p class="ql-block"> 一个学生抢答道:“因为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所以是因为我就身处此山中。”话到一半,他自己也意识到表达有些缠绕,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其他同学也纷纷指出:“‘缘’就是‘因为’,后半句才是原因呀。”</p><p class="ql-block"> 虽然回答错误,但我依然为他敏锐的语感感到高兴——他能自我觉察到表达的不妥。更让我欣慰的是,其他同学能迅速抓住关键词,有条理地指出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不悱不启 。见大家都陷入沉思,我适时点拨:“那该怎么加关联词呢?请看,老师请来了一组好帮手——”</p><p class="ql-block"> 屏幕上赫然出现:“之所以……是因为……”。</p><p class="ql-block"> 同桌之间互相试说。很快,一句流畅的译句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趁热打铁,我继续问:“还有哪组词也表示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学生异口同声。</p><p class="ql-block"> “没错,它们像一对双胞胎。现在请换用‘双胞胎’,再翻译一次。”</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所以看不清它的真实全貌。”</p> <p class="ql-block">  一句既通,当举一反三。我灵光一闪,将下午的校园活动化为现成例句:“因为今天下午举行科技节活动,所以前两节课不再进行。”——一个原本打算放学时告知的通知,此刻却成了鲜活的语文素材。</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小手纷纷举起。我特意请了一位平时表达稍弱的孩子,他可爱地竟直接在两个分句前加上“是”和“之”,引得笑声一片。</p><p class="ql-block"> “不对不对,老师,我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总结规律:“因为……所以……”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之所以……是因为……”则结果在前,原因缀后。</p> <p class="ql-block">  再来一轮实战,依然结合班级实际造句。</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我们班卫生被扣了一分,是因为墙壁有灰尘。”</p><p class="ql-block"> 机会再次给刚刚答错的孩子。这一次,他声音响亮,对答如流,赢得了全班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从“老师造句学生改句”,升级到“小组互出互改”,课堂在合作的声浪中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其间,听到许多妙语:</p><p class="ql-block"> “因为语文老师的课讲得好,所以我很喜欢她。”</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今天特别想上学,是因为下午有科技节活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两句古诗的翻译,牵出一场关联词的巧妙邂逅;一次寻常的语文课,激荡起整间教室的思维涟漪。语文是什么?不正是引导孩子,在真实的表达中遇见语言的光亮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