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60年代出生的人,享受到了邓小平恢复高考带来的的政策红利,所以对他老人家怀着特殊的深厚感情。最近,我又一次重温了随州电视台重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观看这部史诗性的作品了,可每一次观看,我都仿佛被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心中感慨万千,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率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全景式地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四人帮”垮台后到1984年国庆阅兵这八年历史转折中的伟人形象,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剧中邓小平同志坚决倡导恢复高考制度的情节。在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才培养出现了断层。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果断决策,恢复高考,为广大知识青年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包括自己在内无数读书人的命运,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剧中关于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情节,更让我每次观看都心潮澎湃。1979年4月,在广东省委提出兴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建议后,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特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如同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惊雷,为中国打开了一扇对接世界的窗口。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等经济特区正式获批设立,这个当时人口仅几万人、年产值不足亿元的边陲小镇,从此肩负起先行先试、开路探路的历史重任。</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力主建立经济特区,正是看中了深圳紧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以及“一张白纸好画图”的发展条件——没有传统产业包袱和体制惯性,便于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剧中蛇口工业区炸响的“开山第一炮”令人印象深刻,正是这声炮响拉开了特区建设的序幕,也孕育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从“四分钱奖金制”打破“大锅饭”,到土地有偿使用、干部招聘制突破旧体制,深圳的每一步探索都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坚定支持,而这些实践也生动证明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p><p class="ql-block"> 除了教育改革与特区建设,邓小平同志还力排众议,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为党和国家拨乱反正。他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和思想稳定。同时,他大力提倡干部年轻化,废除干部终身制,为中国的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果断地把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发展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他推动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推进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激发了市场活力。</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01.9亿元,进出口总额从0.18亿美元跃升至6330.96亿美元,从边陲小镇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这正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战略的生动见证。我们这代人亲历了从物资匮乏到生活富足的变迁,深知这份幸福源于他当年的远见卓识。</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还具有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战略眼光。他准确把握国际社会所处的时代主题,制定了符合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调整了中日、中美、中苏等大国关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改变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确立了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开辟了新途径。他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范例,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同志最伟大的贡献在于领导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贡献,让我从内心里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敬意。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今,我们中国已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切都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正确领导和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它让我们读懂了一位老人的赤子之心,也让我们看清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每一次重温,都是对初心的回望,对伟人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p><p class="ql-block">早年与革命时期</p><p class="ql-block">1.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2. 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后投身革命,先后参与“八七”会议、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3. 长征期间出席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与刘伯承创建抗日根据地并参与指挥百团大战。</p><p class="ql-block">4. 解放战争时期任总前委书记,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关键战役,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p><p class="ql-block">1.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参与领导西藏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2. 1952年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3. “文化大革命”中两次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9年到江西劳动。</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与新时期</p><p class="ql-block">1. 1977年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思想解放。</p><p class="ql-block">2. 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基调,全会后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p><p class="ql-block">3.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动农村和城市改革,兴办经济特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动中英、中葡关于港澳问题的谈判。</p><p class="ql-block">4.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步走”发展战略,作出裁军百万等重大决策。</p><p class="ql-block">5. 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晚年与逝世</p><p class="ql-block">1. 1989年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逐步退出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2. 1993年至1994年,《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先后出版。</p><p class="ql-block">3. 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刻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p> <p class="ql-block">《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截取了邓小平1976年复出至1984年国庆阅兵的时间节点,全剧分为“整顿科教,走向变革”“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发展经济,建设四化”“百废待兴,城乡共荣”“时代先锋,国际大潮”五个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方法,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共和国的风云变幻。有许多精彩片段,让人看后钦佩万分。</p><p class="ql-block"> 1.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1977年,邓小平还未复出时,就明确对“两个凡是”提法表示异议。1977年4月10日,他在给华国锋、叶剑英并中共中央的信中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7月17日,十届三中全会恢复其党政军领导职务,他在全会上讲话时又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这一系列表态和讲话,如“一声炮”,拉开了思想大解放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2.邓小平在广州、成都点“两把火”: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广州视察时,针对有些地方规定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的错误说法,明确指出这是形式主义,提出要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1978年2月,他在成都视察时,再次提到类似事例,并指出农村和城市都有政策问题,要清理现行政策,给地方一些机动。这两次谈话点燃了改革开放的思想火花。</p><p class="ql-block"> 3.邓小平在东北点燃“第三把火”:1978年,邓小平在东北三省视察时提出,揭批“四人帮”运动要适时结束,转入正常工作,从而提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主张,为改革开放作了思想发动。</p><p class="ql-block"> 4.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交锋与转折: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等。邓小平高度肯定这一成就,同时提出“向后看为的是向前看”,旗帜鲜明地表示毛泽东的旗帜不能丢,确定了旨在维护中央领导层安定团结的人事安排原则,还提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宜粗不宜细”的方针,为实现历史转折廓清了道路。</p><p class="ql-block"> 5.邓小平接受法拉奇采访。1980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法拉奇提出了一系列尖锐问题,如对毛主席的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等。邓小平以其智慧和坦诚,一一进行了回答,强调要客观评价毛主席的功过,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同时也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念和方向,展现了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领袖风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