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貌似无用,实则有大用

小朋友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1日地理月考考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个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认为不应该有大的问题,但是出乎意料,小阴沟里翻了船。</p> <p class="ql-block">第三小问,行为动词是“说出” ,意味着不需要回答原因,只要结果;时间限定与第二小问一样;地点限定“西昌”,注意西昌在北回归线以北,核心词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注意不是“太阳高度角”,这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此外回答的是“变化情况”,由于“变化”是个动词,因此答案里也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答案一是没有体现时间的限定,没有分时间段回答,其次是回答不完整,第三将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混为一谈,说明对它们的概念没有科学的区分,或者没有对地理概念给予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从这位同学的答案可以发现,对于如何比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清楚,也就是没有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简图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知识进行准确的无缝衔接。</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可能是存在笔误或马虎,日期方面存在错误,因此失分儿。</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的答案,一方面体现出对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简图记忆不准;其次还体现出答题不严谨,例如冬至日的日期应该是12月22日前后,春分日的日期应该是3月21日前后,“前后”丢掉,分数也就丢了。</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的答案体现出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是不清楚的。这是巨大的知识漏洞。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如何比较呢?距离太阳直射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距离太阳直射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掌握这些,这道题就不难做对了。</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的答案是典型的答非所问,问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该生回答的却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的丢分儿在于没有关注极值,属于思维不完整导致的丢分儿。</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能够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太阳高度角进行区分,可惜的是审题中没有关注时间段儿。</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一开始还能够关注正午太阳高度角,后来就和太阳高度角混淆了,此外还存在笔误,太阳高度角写成了大阳高度角。再有就是对行为动词“说出”理解是不到位的,答案中出现了原因分析和推理过程,占用了珍贵时间。对冬至日和春分日的日期书写是不严谨的,导致失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份满分的答案,该生巧妙的将日期换成了北半球的节气,有效避免了不严谨导致的失分儿。</p> <p class="ql-block">这位同学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失分在于不严谨。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太阳高度角混淆,太阳直射点与太阳混淆,这样就导致漏洞百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