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听涛【三评西湖十景(2)】

老哥

<p class="ql-block">六和听涛</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和听涛是三评西湖十景(2007年)之一。</p> <p class="ql-block">六和听涛,“六和”指的是六和塔与六和文化,“听涛”是指这座千年古建筑积淀下来的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历史的涛声,当然,也包括自然景观钱塘江的涛声。</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其六和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或指,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之“六和”。或谓“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其实,无论哪种说法,都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功能的冀望。</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历史悠久,初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建造的缘由因地造寺,用来镇伏汹涌的钱塘江潮的。此外还兼具灯塔指引航向之功用。六和塔高59.89米,占地约890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塔基外表条石砌筑,每边长约13米,外檐共十三层,其中七层与塔身相连,另外六层为暗层,它们夹于其它七层之间。</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达塔的外部木檐廊,倚身廊窗,纵目江天,眺望美景。塔檐外角,总共悬挂有104只风铎,每当劲风吹刮之时,它们就会丁当作响,宛如天外飞来的阵阵仙乐。</p> <p class="ql-block">钱塘江六和塔及周边珊瑚沙一带是观赏“钱塘江回头潮”的经典地点,潮水在此因地形反射形成“雪山”般回涌奇观,声如狮吼,兼具视觉和听觉冲击。不过,奇观总归是奇观,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至二十这几日的巧时佳地才能有幸观赏到。不择时日观赏到的是钱塘江大桥了,它是我们国家上个世纪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我国劳动人民自己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六和典故,由钱王射潮、武松出家、鲁达圆寂等与六和塔相关的古代民间传说,以及含辛茹苦募缘10年终于复兴六和塔的南宋僧人智昙为题材而创作成一系列人物雕塑,屹立在六和塔后一道山坡前。</p><p class="ql-block">“武松出家”和“鲁达圆寂”取材于《水浒全传》第119回,说的是宋江率梁山好汉平方腊后,鲁智深和武松在六和塔六和寺内疗伤。鲁智深夜半听到钱塘江潮声,心中大悟,应了其师智真长老“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乃当夜在禅床上焚香圆寂。武松见兄长已生天,便在六和寺出家,至八十善终。两位水浒好汉为六和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次登临六和塔,题诗撰文。在六和塔存有两通碑刻,六和塔御碑亭中,是杭州现存最完整的清乾隆皇帝手书碑刻之一,整碑通高4.35米,宽1.5米,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正面碑文记载了六和塔千百年来的兴衰史及乾隆游历钱塘美景时的感慨之情。</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通高2.65米,宽0.85米,碑前后左右均有诗刻,正面是行草书《开化寺》诗,为乾隆初次登临六和塔时所作。</p> <p class="ql-block">六和塔承载的“和合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传承。宋元明清历代的基本文化国策是三教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互补并用,同归于治。在三教溶合的文化背景下,溶为“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溶合、合作、统合。“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登临六和塔顶,凭栏倚窗,但见水天空阔,山岭盘纾,长桥卧虹,烟波浩淼。真乃“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迎着扑面而来的江风,谛听那幽咽作响的铎铃声声,仿佛置身于青冥之上,直欲临风而举。由此所感受到的沉雄峻拔之气,与西湖诸景之清秀明媚相比,大异其趣,足以使人胸襟豁朗、怀抱舒展。古人曾说:“千里江风千里浪,一层云树一层天。”这样的情景和境界,在六和塔上可以特别真切地品味和深刻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