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三皇五帝》 第一百二十四节 黄帝轩辕氏政权(六)

王洪斌

<p class="ql-block"> 《闲聊三皇五帝》</p><p class="ql-block"> 第一百二十四节 黄帝轩辕氏政权(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姬邦卉一生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先后征服了仓颉氏、蚩尤氏、少昊氏、炎帝魁隗氏后裔夸父,为其子建立黄帝轩辕氏政权扫清了障碍。他是当之无愧的黄帝轩辕氏政权的奠基人,姬邦卉一生的业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 ‌部落联盟与政权奠基‌ 通过兼并小部落和军事扩张,将分散的部落整合为更强大的联盟,为黄帝政权的建立奠定基础‌。利用炎帝神农氏与九黎蚩尤氏的矛盾,联合炎帝神农氏形成炎黄联军,最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九黎蚩尤氏部落,确立中原主导权,推动部落冲突向统一政权过渡。</p><p class="ql-block"> 二、‌军事与政治策略‌ 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巩固联盟领导地位,实现炎黄部落的融合。通过“以力为雄”的武力征服与结盟结合,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核心力量。 </p><p class="ql-block"> 三、‌文化与社会影响‌ 其统治时期被视为中华文明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关键阶段,黄帝文化(如开拓、统一、创新等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其治统被夏商周至明清历代政权继承,形成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 四、‌技术创新与制度雏形‌ 推动金属冶炼技术发展(如蚩尤战败后吸收其兵器制造经验)。建立早期政权机构雏形,通过“共主”制度协调部落冲突,促进社会秩序形成。</p><p class="ql-block"> 前面介绍炎帝神农氏政权和九黎蚩尤氏政权时或多或少地提到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这两场战争是中国远古时期最著名的战争。阪泉之战是黄帝(姬姓黄夷氏)与炎帝(神农氏)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是黄帝(姬姓黄夷氏)与蚩尤(九黎蚩尤氏)之间的战争。这两场战争黄帝(姬姓黄夷氏)都参加了,姬邦卉是黄帝一方指挥者,。在介绍姬邦卉时完全有必要再从黄帝(姬姓黄夷氏)角度再聊聊这两场战争。首先聊聊阪泉之战。</p><p class="ql-block"> 黄帝族经过初期(少典轩辕氏)四世和中期(姬姓黄夷氏)九世的不断发展壮大,到了中期(姬姓黄夷氏)十世(前4558-前4514)时,已经跻身华夏五大势力集团(政权)之列。</p><p class="ql-block"> 这五大势力集团分别是姬姓黄夷氏(少典轩辕氏)政权(兴起于冀西北,代表人物:姬邦卉)、炎帝魁隗氏后裔政权(居于关中和渭水流域,后与部分东夷人联合,代表人物:姜夸父)、史皇仓颉氏政权(占据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地区,代表人物:风仓乐、风仓硕)、九黎蚩尤氏政权(兴起于桑干河流域,占据太行山以东冀北地区,代表人物:姜吼、姜蚩尤)和东夷少昊集团(伏羲女娲氏政权兵败后,纯血缘伏羲氏后裔举族东迁退守山东半岛后,衍生出的集团活,代表人物:姬玄嚣)。</p><p class="ql-block"> 这五大势力集团都想成为中原霸主,都对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中国氏族联盟执政权力虎视眈眈。</p><p class="ql-block"> 姬姓黄夷氏十世(少典轩辕氏十四世)姬邦卉发现了自己的部落处在炎帝神农氏部落和九黎族蚩尤部落的夹心之中。为了避免受到炎帝神农氏和九黎蚩尤氏的前后夹击、腹背受敌,姬邦卉决定主动出击,先制服一方。他不敢先招惹实力比自己强大的九黎蚩尤氏部族,就冲日趋衰败的炎帝神农氏部族开刀。姬邦卉知道他当时的实力还消灭不了炎帝神农氏,就采取蚕食炎帝神农氏疆土的小打小闹的方式。当炎帝(神农氏)发现自己的疆土不断丢失,就率领联盟部落与黄帝(姬姓黄夷氏)在阪泉进行了大规模的交战,史称 “阪泉之战”。这一场战争是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关于阪泉之战版本太多,但是没有一个版本能说出战争爆发的具体时间、具体指挥者,连战场阪泉在哪儿也有多种说法,一说今‌北京延庆张山营镇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一带,一说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一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p><p class="ql-block"> 关于战争的形式也有多种说法:一种庙堂论战,一种兵戎相见,一种先庙堂论战后兵戎相见。</p><p class="ql-block"> 所谓“庙堂论战”就是战争双方不动干戈,面对面地坐在庙堂上针对治国理政、保家卫国论题展开论辩。</p><p class="ql-block"> 阪是古时一种饮水的木具(这个词义本人未能查到出处),炎帝和黄帝双方一边都有一个土池,每一个论点谁赢了,谁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会流入倾斜的一方,直到谁的池水先满,谁就为最后的赢家!</p><p class="ql-block"> 论题一:权力合法性</p><p class="ql-block"> ‌正统之争‌:炎帝作为神农氏后裔,主张以农耕文明的自然继承权统治部落联盟;而黄帝以“修德振兵”(即文治与武功的辩证统一)为据,强调武力与德政结合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治理理念‌:炎帝延续神农氏“不征诸侯”的松散联盟模式,黄帝则提出“抚万民,度四方”(安抚百姓,法度诸侯邦国)的中央集权式管理。</p><p class="ql-block"> 论题二:军事策略</p><p class="ql-block"> ‌战术分歧‌:炎帝可能主张以火攻等传统农耕防御战术,黄帝则提出“教熊罴貔貅貙[chū]虎”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p><p class="ql-block"> ‌资源分配‌:黄帝通过“治五气,蓺[yì](种植)五种”展示对气候与农业的掌控能力,以此论证战争后勤的可持续性。</p><p class="ql-block"> 论题三: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 图腾象征‌:黄帝以龙为图腾,炎帝以牛为标志,双方可能就图腾代表的文明发展方向展开论辩。</p><p class="ql-block"> ‌联盟整合‌:黄帝提出“异德之故(因德行不同而互相辅助)”的跨部落融合理论,挑战炎帝的姜姓单一血缘联盟结构。</p><p class="ql-block"> 这场庙堂论战,以黄帝的池水先满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场论战实质是华夏文明从部落共主制向早期国家形态转型的思想预演,其影响远超军事层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