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过铁尺梁:在险峰弯道间镌刻的记忆

邓 琮

<p class="ql-block">  铁尺梁,这座横亘在陇南群山间的险峻屏障,不仅是地理上的制高点,更是我记忆中一道深刻的印记。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唐代李道彦、元世祖忽必烈曾率军由此入川,红军长征突破腊子口后,也曾在此留下坚毅的足迹。而于我,它是一段跨越二十余年、三番往复的自驾传奇和一次蹭车的难忘经历。每一次翻越,都有不同的风景与况味。</p> <p class="ql-block">  初涉险途:泥浆里的“发烧”印记</p><p class="ql-block"> 那是二十多年前,我对摄影的痴迷正烈。一个油菜花盛开的日子,我约了影友汪明生、杨露槐、冯卫东,从宕昌出发,决心挑战这条传说中的“甘肃最险山路十八弯”。彼时的铁尺梁盘山公路,正如史料中描述的那般狰狞:27道连续的发夹弯,在百多公里的陡坡上层层叠叠,像一条缠绕在山体上的巨蟒。</p><p class="ql-block"> 我开着一辆崭新的桑塔纳3000,引擎里跳动着年轻人的热血。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们一记重击。土路坑洼不平,到处翻浆,雨后的泥浆更是没及车轮。车子一次次深陷其中,我们四人便一次次跳下车,在齐膝的泥水里奋力推车,汗水混着泥水浸透了衣衫。底盘被尖锐的石块刮蹭,发出“咯吱”的呻吟,那是人家刚接来的新车,每一声都让人心疼不已。可那时的我们,心中只有对前方风景的向往,即便满身泥泞,也笑得开怀。待终于翻过梁顶,回望那蜿蜒在云雾中的来路,只觉一切艰辛都化作了值得。在腊子口吃了一碗酸菜下挂面,说是面条,除盐和酸菜外再无味道,每碗12元,只能充饥。</p> <p class="ql-block">  再经风雨:亲情相伴的颠簸之旅</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翻越铁尺梁,大概是1998年前后,是带着年近八旬的母亲、大哥和年幼的孙女向睿。我们选择了相反的路线:从宕昌出发经两河口、舟曲、代古寺到腊子口,再从铁尺梁返回。原以为换条路线能平顺些,却不料280多公里的土路依旧是大坑连着小窖。</p><p class="ql-block"> 母亲年事已高,坐在副驾上紧紧抓着扶手,脸上难掩紧张;大哥不时探出头查看路况,眉头紧锁;小向睿起初还在后排好奇地张望,好奇的问这问那,颠簸久了,便靠在我肩上沉沉睡去。我握着方向盘,全神贯注地避开一个个陷阱,不敢有丝毫懈怠。车轮碾过积水,溅起的泥水糊满了车身,整辆车像刚从泥地里捞出来一般。等终于颠簸到家,每个人都疲惫不堪,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但看着家人平安,心中便只剩踏实。</p> <p class="ql-block">  蹭车路阻,十九小时的难忘经历</p><p class="ql-block"> 十九年前,迭部县在腊子口朱李沟举行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庆祝活动,我四弟应邀参加活动,我作为“编外人员”,搭乘县人大翟师开的“本田”小车一同前往。那时隧道还没有修通,我们从岷县境内巴仁桥进入岷代(岷县到代古寺)公路,翻铁尺梁到达腊子口。从铁尺梁垭口处看山下,岷山山脉风景秀丽,非常壮观。在山顶可看到公路蜿蜒曲折、左右盘旋而下。参加完活动后,我们还在茨日那参观了毛主席旧居,到迭部县城时天快黑了。</p> <p class="ql-block">  谁知晚上一场大雨,给我们的返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刚出县城就被泥石流挡住去路,四弟给迭部县领导打了电话,县上派出装载机抢修。山区公路标准低,抗灾能力差,泥石流一处接着一处,迭部公路段的装载机手不顾疲劳和饥饿,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终于抢通了道路。我们乘坐的本田越野车动力强劲,小的泥石流我们就下去推车,车轮打滑激起的泥浆弄的满身满脸都是。沿线村庄不多,我们饥肠辘辘,却无处可买一瓶水和一包方便面,只能一面推车,一面艰难地前行,到达宕昌县城已经是凌晨3点了。这段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我们竟走了19个小时,令人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  四越天险:隧道贯通后的坦途新颜</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与铁尺梁相遇,已是几年后。我陪同陇南总段工会主席雷雨田前往腊子口,这次由公路段周建平开着一辆崭新的还没挂牌的长城皮卡。车窗外的风景依旧熟悉,内心却多了几分期待——听说铁尺梁隧道已经贯通,部分路段也铺上了柏油。</p> <p class="ql-block">  果然,当车子驶入深邃的隧道时,我不禁感慨万千。曾几何时,翻越这座大山需要数小时的艰难攀爬,如今只需几分钟便能穿越大山的心脏。隧道出口处,一座崭新的观景台静静矗立,站在台上极目远眺,群山连绵,云海翻腾,当年令人望而生畏的27道弯,此刻成了脚下壮丽的风景线。这一次,我们一路顺畅,再没有泥浆的困扰,也没有底盘的刮蹭声,心中满是对时代变迁、交通发展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  铁尺梁坡陡弯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迭部林区拉木料的解放卡车在铁尺梁都是由大马力履带式拖拉机牵引的,从山下拉一辆车到山顶100元。相当于一般人三个月的工资。司机们一面吃力的爬坡一边吼着号子,听说前些年一位红极一时的藏族歌手就是年复一年在铁尺梁吆喝号子时练成的。</p><p class="ql-block"> 四次翻越铁尺梁,从泥泞土路到隧道坦途,它不仅见证了一条公路的变迁,更镌刻着我从热血青年到沉稳中年的人生轨迹。如今再忆起那些风雨兼程的日子,没有疲惫,只剩温暖——那是关于热爱、亲情与时代进步的珍贵记忆,如同铁尺梁上的云雾,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清晰动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