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路上的旧地重游

星宇

<p class="ql-block">  10月12日,是我们兄弟几人约定相聚的日子。地点选在南京东路宏伊国际商厦六楼的宴江月酒店。我特意提早出门,为的是好好逛一下南京东路步行街,这熟悉又陌生的街竟已多年未曾这样从容走过。双节的喧嚣刚刚退去,步行街上的游客少了些,节奏也慢了下来。和平饭店门前,几个旅行团正举着小旗合影打卡,人们可以不慌不忙地选角度、摆姿势。一位老外站在奥米加巨幅广告下低头刷着手机,显得悠闲自如。</p> <p class="ql-block">  我缓步前行,忽然被和平饭店一扇网状檐角下的小门吸引。门边一块不起眼的牌子写着“万国禁烟旧址”六字,心头一震。这条路我走过何止百回,竟从未留意过这方寸之地竟承载过如此特殊的历史。鸦片战争后的禁烟运动,曾在这里留下印记?还是某个国际公约的签署地?我暗自记下,回家后定要细细查证。原来,一座城市的深度,不在高楼,而在这些沉默的砖石之间。</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更令我惊讶的是名表店门前排起的长队。老凤祥隔壁的劳力士专卖店外,竟有十多位顾客在等开门。这已是近期我第三次路过时见到类似景象。人们对面庞陌生、衣着朴素,却在名表前驻足良久。是消费回暖?还是某种身份认同的悄然转变?我不得而知,但那份对“时间”的珍重,却在这一刻格外真实。</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惊喜的,是南京东路内容的蜕变。曾经琳琅满目的国际快时尚品牌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当当的“上海味道”。整条街仿佛被重新调味,传统与潮流在舌尖上重逢。</p> <p class="ql-block">  “蝴蝶酥一本好书”—谐音梗妙趣横生,让人忍不住驻足拍照;“蟹东来”专营蟹黄汤包,香气隔着玻璃门都能勾人馋虫;“上海银文化馆”“银”人的谐音,里面雾气弥漫,正演绎着龙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我一路走,一路拍,短短半条街,竟走了近半小时。每一块招牌,都像在唤醒一段童年记忆,老大房的鲜肉月饼,邵万生的黄泥螺,杏花楼的绿豆糕,那些曾藏在弄堂口、骑楼下的人间烟火,如今堂堂正正地站在了聚光灯下。</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宏伊商厦,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水晶灯、大理石、镜面电梯,处处彰显着都市的华丽。乘扶梯直达六楼,宴江月三个字迎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这家主打淮扬菜的餐厅,我们去年来过一次,兄弟们赞不绝口,今年便又相约于此。</p><p class="ql-block">淮扬菜这两年风头正劲,讲究本味、刀工精细、咸甜适中,正契合了当下人们对“吃得讲究”的追求。弟几个都是“吃货”,退休后更把美食当作生活的重心。这次点的菜与上次截然不同:龙虾配鹅肝,鱼籽酱佐牛仔骨,红烧肉竟裹上了榴莲,创意大胆却不失本味;鳝丝滑嫩,牛菌汤醇厚,东芭比鱼清蒸得恰到好处。每一道菜端上桌,都引发一阵点评与赞叹。我们边吃边聊,谈儿孙,谈健康,谈退休后的旅行计划,谈这些年国家的变化。都说岁月静好,不过如此——有美食,有手足,有安稳的日子,更有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祝福。</p> <p class="ql-block">  饭毕,我们沿着南京西路继续漫步。整条步行街经过全新改造,楼宇林立,气派非凡。张小泉剪刀店依旧日亮出“剪刀第一刀”的招牌;吴良才眼镜店换上了民国风的装潢,仿佛穿越而来;朵云轩的书画墨香隐隐,蔡同德药号的铜秤依旧锃亮,老凤祥金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传统老店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生,既不失底蕴,又添几分活力。</p> <p class="ql-block">  处处凸显国货的份量,</p> <p class="ql-block">  巨幅广告兵乓健儿英姿焕发,彰显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祖国蒸蒸日上,令人鼓舞。</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南京东路霞光灿烂。这条街,曾见证过租界的屈辱,也目睹过改革开放的腾飞。如今,它又在文化自信的浪潮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灵魂—不是一味追逐洋气,而是把“上海味道”酿成一杯醇厚的老酒,敬给每一个归来的人。我忽然明白,所谓“家门口的风景”,不是不值得看,而是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有些变化,就发生在你我转身之间。幸好,今天我来了。幸好,我看见了。南京东路,不只是商业街,更是上海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编辑/星宇</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2日作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