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稻飘香成长课,农耕文化少年承 ——2025年怀集县实验小学“农耕文化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

醉阳光

<h3>  秋高气爽,稻穗初黄。10月11日下午,怀集县实验小学“农耕文化项目式学习”项目组的师生在梁主任的带领下,走进肇庆碧澜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开启了农耕文化项目式学习实践之旅,把课堂搬到田间、在现实感受农耕,用眼睛记录科技,用脚步丈量成长。</h3> <h3>第一站:烘干中心———从“太阳晒”到“智能烘”的跨越<br>  “各位同学,欢迎来到智能烘干中心。以前的稻谷是在晒谷坪上靠太阳晒干。天气突变时,一场暴雨回到解放前。如今是用新科技烘干:45℃恒温、自动在线测水、实时监控。潮湿的稻谷在巨型的烘干设备内像乘坐过山车,依次穿过预热、恒速、缓苏三段温控区。进谷口温度28℃、烘干段45℃、冷却段22℃,胚芽活力满格。”公司工作人员热情耐心地给同学们进行讲解。</h3> <h3>  同学们惊叹:“原来稻谷也做SPA!”他们认真地把稻谷烘干的过程记录在项目学习单上。</h3> <h3>第二站:碾米中心———从“石臼舂”到“智能分离”的魔术<br>  大家到碾米中心参观。工作人员告知:以前的碾米是使用石臼+木杵,舂一天只得几十斤。如今使用新型碾米机,每小时可碾约1吨,出米率提高8%,全程封闭无粉尘。随着碾米机轰鸣,稻谷首先进入去石机,再穿过砻谷机,最后抵达碾白机。</h3> <h3>  稻谷经过“稻谷→糙米→精米”三连跳后,就变成白白的大米!同学们伸手接住“大米瀑布”,感受着谷物变主食的神奇魔术。</h3> <h3>第三站:育秧中心——小秧盘里的黑科技<br>  抵达育秧中心后,工作人员告诉大家,在这里育秧不见天,自动控温、控湿,短期就能用秧盘育出壮秧。科技育秧可让秧苗成活率提升到95%以上,还能节省30%人工。同学们围着秧苗啧啧称奇。</h3> <h3>第四站:岗坪红星田———从“面朝黄土”到“智能种田”的飞跃<br>  沿着田埂步道,大家走进岗坪镇红星示范田。以前,种地要靠一人一犁一牛,耕一整天还不够一亩地;农民弯腰插秧割稻、打谷脱粒,稻秆扎手,稻谷硌脚,可难了。现在,智能插秧机走直线,无人喷药机喷“奶盖”,收割机一转身,稻秆秒变稻草卷,稻谷自动进仓。秋风拂过,千亩稻田金浪翻滚,也吹亮了孩子们眼里的光。这一穗沉甸甸的稻谷,不仅是粮食,更是袁隆平爷爷交给我们的“科技接力棒”。</h3> <h3>  稻菽千重浪,少年正启程。我校将继续深入开展“农耕文化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让更多实小学子走出课堂,走进田野,爱上农耕文化,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在童年扎根。我们要做一粒好种子,也要做一粒“会开挂”的种子,传承好农耕文化,继续守护中国人的饭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