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要和很久不联系的朋友见面》</p><p class="ql-block">读到这篇公众号文章,作者有些观点我颇为认同:</p><p class="ql-block">“不要和很久不联系的朋友见面,长时间不联系,意味着双方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经历了无法共享的变化,且各自的身份和价值观,都会出现断层。”</p> <p class="ql-block">对于久不联系的朋友,不要刻意联系见面。有种场景或许是最好的,“偶遇”。</p><p class="ql-block">地点:某一条喧嚣的街道</p><p class="ql-block">时间:下班途中</p><p class="ql-block">人物:多年前的旧友,因人生变迁久未联系</p><p class="ql-block">场景:双方相对而行,急冲冲地奔赴下一个路口。</p><p class="ql-block">待看清楚对方时,身体马上要错过,出于礼貌,还是在短暂的不期而遇中,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多年前同行一段人生之路,一起经历过一些事。不好意思只是问候一句“嗨,你好!”,最少得多说几句吧。好,那试着问问近境,这是要去哪里,有些话题问不出口,因为对彼此现在的生活一无所知,绞尽脑汁看看能不能想起从其他人那听到一些边边角角关于TA的信息,却怕道听途的消息,引起尴尬的局面,比如父母身体如何,孩子是儿子还是闺女,读几年级了,工作了吗,谈朋友还是结婚了,你还是在原来的公司上班吗,免得问出笑话和令人无所是从的回应。</p><p class="ql-block">恩,父亲已去逝好几年了,女儿结婚了,嫁到北方,一年回来不了几次,我在原来的公司没干了,出来和朋友做些事,打发时间而已。这时你发现眼前的朋友,早已不是你记忆中的模样,心里暗自庆幸只是偶遇,只是随便聊几句,如果真的坐下来,正而八经地交流,估计如坐针毡,能回忆的共同的那段人生,也禁不起长时间的谈资。</p><p class="ql-block">当所有的问题都问完,回答完,也该到分手的时刻,我们彼此挥手,说”再见“,再难相见。</p> <p class="ql-block">一段持续的关系,最好的状态是自发形成,如果象对待工作那样,需要人为主观维持,太累,迟早有一天,大家的疲惫感,会让彼此渐行渐远。能持续交往的关系,除了工作伙伴,只有家人、亲戚,过去关系再好,感情再深的朋友,如果人生轨迹发生变化,俩人经历的成长足迹、心态、观念,为人处世不同而难以有交集,见面会变成“灾难”。</p><p class="ql-block">如作者所说“相见不如怀念,过去的就应该停留在过去,不要对过去的美好烙上现在的眼光,过去的回忆,像是拥有了一座私人的时光博物馆,你既是馆长也是唯一的观众,”,才是人生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话虽如此,但在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知己,好久见不到面,联系也极少,我们既不是工作伙伴,也不是家人亲戚,但却是把对方放在心里的某个位置,从未改变过。</p><p class="ql-block">我的发小,我的青梅,我初入职场结交的好友,他们如一道道光,时刻照亮和温暖着我不时出现的暗夜、寒冷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最近读到《红楼梦》,众多姐妹中为什么只有林黛玉称得上是宝玉的知己?知己,是那个尊重你的思想、内心、爱好、理想的人。</p><p class="ql-block">宝玉不喜欢读书,不愿意考功名,当官,他只喜欢无忧无虑和姐妹们在大观园里生活,喝酒,作诗,玩乐。但贾府里所有的人,上至贾母、贾政、王夫人,下至丫鬟老妈子,都在规劝他认真读书,考取功名。只有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因为她是真正懂他的人,文中很多描述黛玉维护宝玉的小细节,唯一一次劝他“你改了吧”,是宝玉被他父亲打得厉害,黛玉心疼至极,默默流着眼泪,对他说,你还是改了吧,意思是,你就按你父亲的意愿吧,免得受这般的苦,而宝玉却回她“你放心”,你放心,我知道你的心,我不会改的。</p><p class="ql-block">每每读到这一段,总想起“知己”这两个字,灵魂共鸣,懂得自己,纯粹无条件的信任,遵从本心,互相赏识彼此的精神世界,才称得上“知己”二字。</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知己,即便久不联系、不见面,却始终在对方心里,有那一方小小天地,是给TA的。</p><p class="ql-block">人生能得一如此知己,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