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筷子挑起芽儿面馆里的面条,笋片脆、肉片嫩,汤汁也鲜,可我嚼着嚼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碗实打实的杭州传统小吃——属于浙菜系的片儿川,终究没追上我记忆里那缕盘旋了四十一年的香。</p><p class="ql-block"> 四十一年前,我出差到杭州。那是我头回尝片儿川,就在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馆。面端上来时还冒着热气,笋片是春日里刚挖的,带着山涧的清甜味;肉片薄薄裹了层淀粉,咬着软嫩不柴;雪菜的咸鲜渗进汤里,拌着筋道的面条,一口下去,浑身都暖透了。那时年轻,忙着赶路,没细品就吃完了,可那股子鲜劲,偏偏像刻在了味觉里,后来不管吃多少面,总忍不住拿它来比。</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父亲突然念叨想吃片儿川。我和姐姐便带着父母在衢城转,走了大半个城,问了好些面馆,都没找到正宗的。最后转到水亭门,看见“好灶头”饭店的招牌,进去问能不能做,老板笑着应了。那碗端上来的面,笋片稍老,雪菜也少了点劲,老板说“尽量按杭州的法子做了”,可父母吃得挺香,父亲还说“是这个意思”。现在想来,那碗面的味道或许寻常,可一家人寻寻觅觅的心意,倒比面本身更暖。</p><p class="ql-block"> 今天终于在芽儿面馆吃到了地道的片儿川,食材新鲜,做法也地道,可就是没了年轻时那股让人心尖发亮的鲜。我才明白,原来记忆里的味道从不是单靠食材堆出来的——四十一年前的风、街边面馆的烟火气、父母笑着吃面的模样,早和那碗片儿川缠在了一起。味觉记着的不只是面的鲜,更是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是藏在面条里的、属于过去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放下筷子,汤碗还温着。或许以后还会吃很多碗片儿川,但最鲜的那一碗,永远留在了四十一年前的杭州街头,留在了一家人寻面的衢城午后,留在了时光里,成了再也追不回的好味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