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黄油布伞</p><p class="ql-block"> 好长时间老天总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人们出门用伞的频率较往年同期巨增。有句话说得好:“山高人为峰”,但今秋变成“人高伞为峰”了,就连国庆假日景区都是各式各样花伞布阵,连个人头都看不见。疫情期间卖口罩的发了财,霖雨下得卖伞的生意好得偷着笑呢。</p><p class="ql-block"> 追缩伞的雏形,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以丝绸或皮革制成,为帝王贵族专属仪仗,象征权势。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妻子云氏受“活动亭子”启发,以竹为骨、蒙兽皮制成首把可开合伞具,奠定伞的基本结构。汉代造纸术推动油纸伞诞生,桐油防水技术使其耐用性提升,唐宋时期成为民间普及雨具。</p><p class="ql-block"> 我学生时代,对伞记忆犹新的莫过于毛主席去安源随身携带的那一把油纸伞。经查资料才晓得,这一把伞原是刘春华老师为1921年《毛主席去安源》创作的一幅油画中的元素,并非真实有这把油纸伞。如果有的话,那可能就价值连城了。</p><p class="ql-block"> 早年间,伞也如同现在的奢侈品一样,凡人根本是买不起的。学生上学大多披上一张塑料布作雨具,上半身防了雨,但雨从塑料布上流下来滴到裤子上,半截裤腿都是湿的。还有的学生便给头上顶个空麻袋做雨具,真像那个进村的鬼子兵;还有头上戴草帽子凑合的。日子好的人家,给娃能披上个蓑衣就是高等待遇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家日子还算不错,父亲花狠心买了一把黄油布伞,结构严密,工艺精湛,布厚形大,经久耐用。就这一把伞,大姐打了二姐打,二姐打了由我打,我打了还有两个小妹打,姊妹五个轮流着打。每当看着别人家的娃被雨淋得似落汤鸡一样,我的碎心就有点趾高气扬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日子都不宽展(穷),有伞的人家寥寥无几。万一逢雨天非出门不可的话,就得向街坊邻居求助。借伞是不能差娃娃们去的,否则人家会说你这人不懂礼数,耍的大。向人开口也是思量再三,心情忐忑,生怕人家不借给还丢了面子。</p><p class="ql-block"> 前天晌午,有幸和舅家表兄一块去吃羊肉泡馍,老天爷好像极不待见,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无奈老弟兄俩各打一把伞,且给我还挑选了一个大伞,极似我早年间打的黄油布伞。这放在那时儿是不可思议的,谁家还能置办两把伞?表兄取伞时我偷眼看柜子就有七八把伞,比过去财东家的伞还多。</p><p class="ql-block"> 岁月像过山车一样,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只要下雨,我还是非常怀念我的那把刷了桐油的黄油布伞,因为它是我乡愁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撰文/卫旭峰</p><p class="ql-block"> 校对/任伯绳</p><p class="ql-block"> 编辑/卫旭峰</p><p class="ql-block"> 图片Al生成</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于创汇里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