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婚3年加名即离婚,能分走半套房吗?”“全职十年没收入,离婚只能净身出户?”“抢孩子就能拿到抚养权?”这些婚姻家庭中的棘手问题,不仅考验着法律的尺度,更丈量着人心的温度。在法庭的裁判文书背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以看得见的方式,为每个家庭的安稳托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反“洗房”:用“公正”筑牢财产安全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婚前房加名”曾是婚姻信任的见证,却被一些人异化为“洗房”的工具。但司法实践中,“公正”的价值准则始终是财产分割的核心标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许某某的父母在他结婚后,将全款购买的房产登记在小夫妻双方名下,没想到3年后两人闹离婚,女方主张平分这套价值30万的房子。法院最终判决房屋归许某某所有,仅需补偿女方7万元 。判决背后,正是对“公正”的践行:房产虽登记为共同所有,但考虑到出资来源是男方父母,且婚姻存续时间短、未育子女,若简单平分反而会损害出资方的合法权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类似地,陈某某婚后将婚前房产加了妻子名字,共同生活十余年离婚时,法院结合双方婚姻时长、家庭贡献等因素,判决房屋归陈某某所有,同时让他补偿妻子120万元 。这种“房归原主、合理补偿”的裁判逻辑,既打击了借婚姻敛财的投机行为,又认可了长期家庭付出的价值,让财产分割经得起法理与情理的双重检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护家人:用“友善”化解情感纠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婚姻走到尽头时的争执,往往掺杂着多年的情感积怨,而“友善”的价值观,正是解开矛盾的钥匙。印江法院在审理一起离婚案时发现,夫妻二人虽因生活琐事争吵,但仍有情感基础,且孩子年幼需要陪伴。法官没有简单判决离婚,而是以“友善”理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在裁判文书中写道:“婚姻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父母相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教科书” 。最终,这份充满温度的释法说理,让双方选择重新经营婚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弱势家庭成员的保护,更彰显了“友善”的力量。湖北刘某珍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照料家庭十余年,离婚时主张家务补偿却因举证困难被驳回。检察机关介入后,通过调查核实还原了她的家庭付出,最终帮助她获得合理补偿 。如今,法院会综合考量家务劳动的时间、精力投入及对方经济能力来确定补偿数额,让“默默付出”不再被忽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守伦理:用“文明”矫正婚恋陋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婚姻家庭纠纷的审理,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引导,“文明”的价值观正推动着婚俗观念的进步。武山县法院在处理彩礼返还纠纷时,没有机械套用法条,而是结合当地风俗和共同生活情况调解,既明确了返还比例,又引导双方理性看待彩礼 。这种“礼+法”的处理方式,既维护了当事人权益,又遏制了高额彩礼的陋习,让婚嫁回归“礼”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对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行为,司法更是明确说“不”。罗某某为争夺抚养权,将年幼的儿子强行带离母亲身边,法院当即签发人格权侵害禁令,责令其将孩子送回,并禁止再实施类似行为 。这一判决清晰传递出:父母的争执不能以牺牲孩子利益为代价,“幼有所育”的文明理念必须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明底线:用“诚信”斩断背叛链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婚姻的基石是信任,“诚信”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在司法中更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崔某某发现丈夫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第三者后,诉至法院要求返还。法院认定,这种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赠与行为违背公序良俗,判决第三者全额返还财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即便在房产赠与中,“诚信”也同样是硬性要求。《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二)》明确规定,若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让对方在房产上加名,原产权人可请求撤销该行为。这意味着,任何试图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财产的行为,终将得不到法律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财产分割到情感调和,从陋习矫正到底线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未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每起婚姻家庭案件的裁判逻辑。当法律的刚性与价值观的温度相遇,不仅能定分止争,更能守护每个家庭应有的温暖与尊严,让“家和”成为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