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山景色。 <b>云龙山(5A)-漫步山间欣赏众多文物古迹。</b>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湖东路。云龙山山形蜿蜒如龙,因山上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云龙山虽然海拔只有142米,但文物古迹众多,历来是苏北的名胜。宋苏东坡在徐为太守时,常登山览胜,醉卧山石。他写并书《放鹤亭记》碑文现存山中。从北魏至近代,山上留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现在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一大批历史景点。 云龙山石牌坊。 2025年9月15日周一8:55分来到徐州云龙山游玩。<div><b>徐州云龙湖旅游景区。</b>以云龙山水自然景观为特色,兼容两汉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是集科普、观光、游览、休阏、生态等为一体的城市型旅游景区。景区规划面积44.7平方公里,山清水秀,风光如画,东岸春景、南岸夏景、西岸秋景、北岸冬景。景区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各类景点80余处。</div><div><b>"云龙山"碑刻。</b></div> 留影。 <b>景区指示牌。</b><div><b>云龙山碑。</b>明。云龙山碑为一块天然巨石上刻有"云龙山"三字,字径约1米,楷体。明万历十四年(1586)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书,题刻上原建有东向牌坊,现改为北向仿古山门。1982年公布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div> <b>利济亭。</b>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据《利济行人碑》记载,此亭为彭城杨文一等五位义士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资兴建。<div><b>戴碑即"造林兴学"石刻。</b>位于云龙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戴传贤登临云龙山,在此石壁上面题字"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障汉京"。</div><div><b>怀古亭。</b>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山于此,并作出"绿化荒山、变童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后人名此亭为"怀古亭"。</div><div><b>大士岩。</b>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徐州知州姜焯所建。建庵挖地时发现一块巨石,石中有一白色横纹。工匠根据黄茅岗上唐吴道子所画观音大士像石碑将巨石雕成观音大士像,白纹横亘腰际,天然若带,故得名玉带观音。又因大士右手抱一婴儿,顾名送子观音。庵内有乾隆所书对联:"慈云无住庄严相,法雨常飞清净身"。</div> <b>毛泽东主席登临处。</b><div><b>佘锜义烈士。</b>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共党员。1948年佘锜义率华东野战军二纵五师十四团参加淮海战役,作战中英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后晋升华东野战军二纵一师参谋长兼十四团团长,未及上任。突接马山阻击逃敌任务,即刻率十四团迅速赶到马山前线,快速指挥部队展开构筑工事,佘锜义正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发冷弹落到他身旁爆炸,当场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32岁。1950年9月徐州市人民政府为其勒碑纪念。</div> 大士岩寺。 登高俯瞰徐州市区。 利济亭。 大士岩寺。 大士岩寺。 大士岩寺。 大士岩寺。 <div><b>大士岩寺简介</b>。徐州市云龙山大士岩寺(普陀一支)坐落于国家5A级景区云龙山的西坡,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时任徐州知府姜焯在云龙山修建放鹤亭僧舍。在挖房舍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石质精美,状如观音。姜焯请来技术精良的石匠,让其仿造山下黄茅岗唐代吴道子所作观世音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像。原石中有一道白纹,横亘腰间,天然玉带,于是因势雕出,示名为"玉带观音"。为保护观音造像,建大殿三间,庇覆其上,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了一座由圆通宝殿(后改为观音殿)、三圣殿、大悲殿、天王殿、僧寮、亭台、阁道组成的院落。寺院门额题有"大士岩"三字,寓意 "观音大士"的道场,后人遂称之"大士岩寺"。"观音大士"之威名及"普陀一支"之声誉,令寺院香火旺盛。后遇文革,玉带观音像被砸毁,寺院亦遭破坏,几成废墟。上世纪80年代初,宗教政策落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上隆啟老和尚主持大士岩寺工作,开始修复寺院。至1990年圆通宝殿内的泥塑送子观音像及海岛32观音化身像塑成,大士岩寺逐渐恢复以前的繁荣。2002年上隆啟老和尚圆寂。为实现恩师兴旺道场的遗愿,隆老大弟子,现任住持能海法师,自2003年至2007年对大士岩寺进行了历时五年的浩大扩建工程。新建慈航殿,殿内迎请如意观音像及千尊观音像;院内落成三米八高的滴水观音像;拓宽了道路,修建寺院围墙及东门、南门;新建、扩建寮房、库房、车库等。至此大士岩寺由原来的半山坡一进院落,扩展为南北两院、台阶错落有致直抵山顶的观音道场,清净样和、庄严殊胜。至2016年历经三百余年沧桑的清代老殿风化严重,岌岌可危,原观音殿内的泥像亦受损脱落。住持能海法师又开启了翻建殿堂,重请佛像的浩大工程。至2019年底历时4年,在原址上修建了观音殿、延寿殿、三圣殿、法物流通处。观音殿内重塑送子观音像及32观音像,延寿殿内新塑延寿观音像、文殊菩萨像、普贤菩萨像,三圣殿内新塑西方三圣像、千手观音像、坐莲观音像,天王殿内新塑弥勒菩萨像、韦陀菩萨像、四大天王像。落成的大殿庄严肃穆,迎请的佛像欢喜自在。2021年至2022年间能海法师又将寺院里的地面、栏杆等地方修缮完成,2023年将滴水观音后方的心经壁画雕刻完工,使整个寺院面貌一新,清净庄严。大士岩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佛教比丘尼住持。大士岩寺西,依山崖修建的53级石阶,气势壮观,陡峭险峻,出自《华严经》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得成正果,即有名的"五十三参",站在此处向西可俯瞰碧波荡漾的云龙湖。寺内现有古柏、乾隆御笔、鼓亭、钟亭、试衣亭和送晖亭等古迹。观音殿前的两株古柏,树龄已有三百余年,姿态奇古,傲然挺拔,现为徐州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大殿内有两根石柱,上刻两副对联,其中有"慈云无住庄严相,法雨常飞清净身",为当年乾隆皇帝游大士岩寺时亲笔手书,大殿横梁上有"普陀一支"四字。试衣亭和送晖亭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亭名出自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诗句。钟亭楣间书有"康熙六十年知州姜焯造"十个端秀楷书。两边石柱上有对联"云山怀旧泽,风日忆当年",是极有价值的清代文化遗存。大士岩寺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之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即观音菩萨圣诞日,徐州周边数以万计的百姓、信众,从四面八方来到云龙山,恭敬顶礼膜拜观世音菩萨。三百多年间生生不息,代代衍传,逐渐形成徐州一带最大、最兴盛的云龙山庙会。</div> 大士岩寺。 大士岩寺。 重建船亭碑记。 <div><b>船厅。</b>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徐州知府田庚倡建,建筑造形似船故名船厅,后屡建屡毁。今建筑为1979年徐州市政府重建,上下共为三层,顶层为"天上座",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曾登临此处小憩。</div><div><b>一节山。</b>海拔104.11米。</div> 云龙山景色。 <b>徐属各县抗战烈士纪念塔。</b>是国民政府为纪念徐州各界抗战烈士而建立的石塔,原塔位于云龙山西北处,于1958年毁坏无存,目前仅有于右任题写的"中原血壘"石碑。日本在侵略占领徐州过程中,对徐州进行残酷掠夺杀戮,为反抗日本侵略者,抗日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生命。纪念塔竣工后石刻:前方石崖壁上,有一处民国三十六年(1947)的石刻。石刻内容"黄河之畔,云龙之巅,瞻中原之血壘兮,垂芳烈于万年,存浩然之正气兮,如日月之经天。"<br> <b>姜公亭。</b>此亭建设年代不详。姜公即清康熙年间徐州知府姜焯在任职期间,曾为兴建大士岩做出积极贡献。后人为纪念此人,遂建姜公亭。<div><b>御碑亭。</b>亭中碑刻《放鹤亭记》为清乾隆所书,镌刻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夏四月。</div><div><b>石佛井(饮鹤泉)。</b></div> <b>放鹤亭与招鹤亭。</b>清。<br>放鹤亭原为北宋年间道人张天骥的草堂。明嘉靖十一年(1532)都司戴时宗在原址上重建,亭坐东朝西,歇山飞檐,古朴幽雅。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均予修建。现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面阔三间11.95进深4.95脊高8.2米,砖木结构,歇山顶,前有平台,莲花柱头石栏杆环绕,四壁青砖,覆青筒瓦,门额上原为乾隆皇帝手书"放鹤亭"三字,现为苏轼手迹。苏轼为亭而写的《放鹤亭记》脍炙人口,被收入《古文观止》。亭南十余米为招鹤享。<div><b>张山人故址。</b></div><div><b>张天骥。</b>字圣涂,自号云龙山人,生于1040年。家住云龙山西坡的黄茅风一带。张天骥信道教,性情恬淡,好读书,善鼓琴,平时种地养花,闲时上云龙山采药、打柴。侍奉父母,以鹤为伴,终生未娶,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属于比较典型的因亲缘而隐居的隐士。张天骥有文化、有傲骨,苏轼曾有意请他到府中坐官,他却说,即使让他做皇帝他也不干,苏轼对他十分欣赏。张天骥的父亲叫张希甫,信道教,70多岁了还按道家的说法"辟谷导引",只喝水、不吃饭。他的母亲姓李,信奉佛教,整天埋头抄录佛经。苏轼深受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又是性情中人,纵情山水,醉心自然,常常与宾客或同僚登山览胜。张天骥不仅迎来送往,并且盛情款待。久而久之苏轼与他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甚至在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张天骥还专程前往探望。张天骥家里有一片草房,房前有个大园子,园子里种着名叫"锦被堆"的花。这花俗名粉团花,花枝细长,花朵是粉红色或微黄色。园子里有一口井,井水清冽甘甜。园子外面有童仆为他放马。宋熙宁十年(1077)的秋天,黄河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曹村决口。8月21日水临徐州城下,张天骥的房子和园子洪水过膝,他只好上山顶避水。水退之后,他没有立即下山,到了第二年春天,他在云龙山北首山顶建家园,这便是现存的"张山人故址"。同年春天张天骥在山上建了一座小亭子-放鹤亭。并饲养了两只仙鹤,清早放飞仙鹤去觅食,傍晚他再把仙鹤招回来。1078年农历11月初八苏轼委张天骥在云龙山东坡新建的放鹤亭而作《放鹤亭记》。在《放鹤亭记》中苏轼除了对云龙山的自然景色浓笔重抹之外,还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张山人。加上苏轼与张天骥心性相投,常邀友到放鹤亭饮酒作诗,使得张天骥及放鹤亭声名鹊起,苏张友谊,也为史家和后人钦羡和赞赏。</div><div><b>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b>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苏轼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奔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到徐州任知州。熙宁十年秋天徐州黄河泛滥,苏轼率领徐州军民积极抗洪修筑大堤,后取得抗洪胜利。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为其好友张天骥的放鹤亭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放鹤亭记》。此文被后人收入《古文观止》一书,成为科举时代学子必读的篇目之一。苏轼在徐州任知州仅23个月,然政绩卓著,深为徐州人信赖和感念。他在徐期间,抗洪抢险、开采石炭、推行冶铁、劝农耕桑,建造苏堤、黄楼,并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辉煌,创作了诗词文赋300余篇,为徐州人民留下来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65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div> <b>云龙山景色。石佛井(饮鹤泉)。</b> <b>乾隆御碑亭。</b>乾隆皇帝所书苏轼《放鹤亭记》御碑,高175宽70厘米,无碑额,镌刻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夏四月。<div><b>招鹤亭。</b>砖木结构,因苏轼《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而建并得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兴化寺(明清)。</b>原名石佛寺,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高僧胜吉沿山构筑殿宇。因大殿后墙依山而建,仅有三层砖,故有三碳殿覆三丈佛之说。明宣德七单(1432)毁于大火,次年在原址重建,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形成规模庞大的寺院建筑群。寺院坐西向东,曾由山门、天王殿、石佛殿、东西配房、永宁库、禅院等部分组成。1982年公布为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div> <b>招鹤亭。兴化寺(明清)。</b><div><b>二节山。</b>海拔90.67米。</div> 登顶俯瞰。 云龙山景色。 招鹤碑。怡然亭。 云龙山景色。10:18分前往山顶。 <b>云龙山景色。</b>10:38分登顶。<div><b>观景台。</b>位于云龙山第三节山山巅。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包括大、小两层平台。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古朴端庄,气势雄伟。台下廊柱侧立,青松环绕,台上古亭高耸,丹柱彩栋。凭栏远眺,全城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入夜,霓红灯光芒四射,琼楼玉宇,宛如仙境。</div> 山顶的亭子。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div><b>观景台记。</b>西楚山川,千秋雄关,古迹胜景,玉缀珠联。1995年春月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于云龙山建观景台,主峰作基,凌宵起栏,柱上筑台,台上修亭,二月六日奠基,工八十日落成,耗资四百万元。观景高度海拔142米,上下台面1448干米,可容两千余人同游,登高搅胜,宜徜徉,宜凭栏,宜远眺,宜鸟瞰。极日云天茫茫,环顾群山苍苍,古城繁华似锦,一湖碧水泱泱,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天高地阔,万千气象。驻足台上,令人怡然快然,胸襟豁然,临风畅怀,能不慨叹美哉徐州,天上人间,时值开放之际,谨为之记。徐州市人民政府,1995年5月,李光宇书 。</div>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 山顶1人,打扮时髦,男女难判。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11:21分前往缆车站。<div>观日峰。南天门。龙岭。</div>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 山顶俯瞰徐州市区景色。坐缆车观景。 坐缆车观景。 坐缆车观景。 坐缆车观景。 坐缆车观景。 坐缆车观景。 坐缆车观景。 坐缆车观景。 11:40分到达缆车下站。 11:44分坐在云龙湖边观景。 云龙湖景色。 云龙湖景色。 云龙湖景色。 云龙湖景色。 云龙湖景色。 云龙湖景色。 云龙湖景色。 云龙湖景色。 12:25分前往苏塔。 12:42分到达苏公塔。<div><b>苏公塔。</b>是为纪念苏轼任徐州知州而建(宋熙宁十年,即1077年),五层八角金琉璃塔,高26.17米,仿宋建筑。塔名由书法家尉天池题写。塔内刻有苏东坡行迹图,再现东坡当年生平。塔内有旋转塔梯,拾阶而上,登塔顶俯瞰全湖,碧波塔影,汤漾诗情。</div> 云龙湖景色。 云龙湖景色。 苏公塔。 苏公塔。 云龙湖景色。 苏公塔。 留影。 <b>金山公园。</b>占地面积约30亩,主体建筑为金山塔,又名苏公塔。园内亭、台、轩、榭、桥等分布在山脚湖边,错落有致,相互呼应,形成优美的风景画卷。<div><b>杏花广场。</b>云龙山西麓十里杏林每至春季杏花盛开时节,更呈现杏花春雨特色景观,早在宋代就已远近闻名。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造落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描绘十里杏花美景。</div> 13:45分离开云龙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