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学习完古代诗歌四首后,为打破“每日百字无内容可写”的创作困境,我抱着“随心参与”的轻松心态,发起了一次《天净沙》曲牌创作尝试——本以为只是一次小小的“破冰”,却意外收获了满室惊喜。</p><p class="ql-block">任务发布后,起初,班级里“哀嚎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笑称“被老师‘难为’了”,都大叫着:“老师,写不出来呀”。但第二天,近半数同学主动交上了诗歌作品:尽管笔触仍显生涩,却让我真切触摸到一颗颗跃动的文学初心。</p><p class="ql-block">一、创作中的闪光之处</p><p class="ql-block">这些以《天净沙》为载体的作品,藏着太多动人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意象里的生活温度:从“朝阳书声”的校园晨景,到“鸣蝉篱花”的夏日野趣,再到“麦浪壮马”的田园烟火,孩子们以敏锐的观察力,把四季流转、校园日常、乡野劳作都凝练成鲜活意象,让古典曲牌住进了青春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文字里的真挚情感:对同窗嬉闹的眷恋、对稻花飘香的欢喜、对蝉鸣夏意的沉醉……情感顺着文字自然流淌,哪怕稚嫩,却足够真诚动人,轻易便能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形式里的创新勇气:他们大胆突破传统题材的边界,让校园铃声、课间欢笑、田间农忙都成为《天净沙》的平仄,证明了古典文体也能承载现代少年的生活与心事。</p><p class="ql-block">二、成长的方向与期待</p><p class="ql-block">从这些创作中,我们也清晰看到了可以精进的空间,这也是未来探索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让语言更“凝练”:学着古人“炼字”的智慧,把“同学们在操场奔跑”这样的口语,打磨成“诸生逐场跑”般的文言韵味,让文字更具张力。</p><p class="ql-block">让韵律更“和谐”:留意《天净沙》的格律特点,尝试让句尾字的韵脚更统一(如“花、沙、家”这类同韵部字),让诗句读起来如清风过林,流畅悦耳。</p><p class="ql-block">让意象更“有戏”:避免意象的简单罗列,试着用“树荫”把“鸣蝉”与“篱花”串成一幅动态画面,或是借秋的清寒反衬欢聚的温暖,让诗歌的文学张力更饱满。</p><p class="ql-block">让传统更“鲜活”:创作时多“借力”古典美,比如写田园时不妨联想“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让传统诗词的审美悄悄融入现代表达,让作品更具文化厚度。</p><p class="ql-block">这次创作本是一次“破局”的尝试,却让我们看到:当古典的韵律撞上青春的心事,当传统的形式容纳生活的烟火,孩子们笔下便能长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嫩芽。未来,不妨继续以这样的“轻尝试”,让诗歌住进日常,让表达充满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