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错金博山炉‌~河北博物馆(二十八)

布衣

<p class="ql-block">‌错金博山炉‌:西汉熏香炉,高26厘米,通体错金云纹,炉盖雕刻山峦神兽,象征汉代仙山想象。‌‌</p> <p class="ql-block">错金博山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错金铜博山炉, 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这是西汉时作为香薰、薰炉用的青铜器,因为造型象征的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一博山,所以叫做博山炉。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是镇馆宝物之一, 1993年就被已经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错:金铜博山炉随葬的墓主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庶子,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生骄奢淫逸,非“高奢品”不用,大名鼎鼎的国宝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就是从他的墓中出土的,所以错金铜博山炉被称为“史上最豪华的香薰”也是有迹可循, 整体极为精致和华美。</p> <p class="ql-block">错金铜博山炉, 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这是西汉时作为香薰、薰炉用的青铜器,因为造型象征的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一博山,所以叫做博山炉。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是镇馆宝物之一, 1993年就被已经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了。这件错:金铜博山炉随葬的墓主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庶子,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生骄奢淫逸,非“高奢品”不用,大名鼎鼎的国宝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就是从他的墓中出土的,所以错金铜博山炉被称为“史上最豪华的香薰”也是有迹可循, 整体极为精致和华美。</p> <p class="ql-block">炉身高26厘米,属于青铜器中的豆形,看起来像个大杯子,由炉盖、炉盘、炉座三部分组成。最为显眼的是炉盖和炉盘上部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这就是传说中的仙山博山了。山峦最高点包括左右两个次高点上,分别都有-只灵动可爱的小猴子,蹲在高处正在嬉戏玩耍。下面的山峦间有虎豹奔走,猎人们背着弓弩在山间巡猎,定格了两千多年前的狩猎场景。炉座足径9.7厘米,雕有三条镂空的龙,头部上仰托起炉盘。炉盘与炉盖是可以随意开合的,当放入香料点燃后,烟雾便袅袅地从山间升腾而起,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产生山景迷蒙、群兽活灵活现的效果,整个博山炉就真的成为-一个云雾缭绕的神仙世界了。</p> <p class="ql-block">错金铜博山炉造型生动、制作精美,是汉代文物中罕见的艺术珍品。但它闻名于世甚至独步千古的原因,不仅是设计的精美绝伦,还因为它极为精湛的制作I艺。错,就是把金银丝镶嵌在青铜器上的意思。错金银工艺制作复杂、材质昂贵,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可惜,这种工艺在东汉以后就基本流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错金铜博山炉通体闪耀着桄,是用金丝错出的流畅、精致的纹饰,细致的部分堪比发丝,赋予 了整个博山炉充盈的贵气。更为难得的是,错金铜博山炉历经千年却璀璨如新,我们现在仔细看整个炉体,依然完全找不到锈痕,灯光下华彩流动、桄璀璨,不愧是一-件国宝珍品。</p> <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是西汉香熏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收藏于河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由炉身、盖、柄及底座组成,通高26厘米。炉身为半圆形,其上部及盖作尖锥状山形,层峦叠嶂,山峦间有人物、走兽出没。炉身下承短柄及喇叭形座。通体满布错金纹饰。炉体饰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柄、座错以细丝线,底缘饰金地卷云纹。</p><p class="ql-block">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讨论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p><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又称金缕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及诸侯王专用的丧葬殓服,以金线编缀玉片制成人体形状,始于西汉文景时期,曹丕于三国时期下诏废止。代表性实例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4248片和田白玉,金丝重1576克)及满城汉墓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玉衣由头罩、袖筒、裤管等十余部件构成,制作需经设计分片、玉料加工、金丝制备、编缀成型四道工序。山东临沂刘疵墓出土的玉衣形制特殊,仅含头套、手套和鞋套。汉代贵族认为玉可护尸不朽,故以玉片覆盖全身九窍,并根据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等。徐州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机构藏有实物。</p><p class="ql-block">西汉长信宫灯</p><p class="ql-block">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p><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是西汉香熏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收藏于河北博物院。西汉错金铜博山炉由炉身、盖、柄及底座组成,通高26厘米。炉身为半圆形,其上部及盖作尖锥状山形,层峦叠嶂,山峦间有人物、走兽出没。炉身下承短柄及喇叭形座。通体满布错金纹饰。炉体饰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柄、座错以细丝线,底缘饰金地卷云纹。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概述图来源)</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文物历史</p><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p><p class="ql-block">《发掘纪要》配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朝中山靖王刘胜之墓,至今没有被盗,堪称汉墓奇迹</p><p class="ql-block">在《发掘纪要》中,该炉被称为“错金博山炉”,并配图版。据该《发掘纪要》,这件博山炉放置在1号墓后室的小侧室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的专家推测此炉“大概是象征在沐浴时焚香用的”,并认为《西京杂记》所载汉代长安城(西汉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里巧匠所能够制造的“九层博山香炉”,或许同出土于刘胜墓的这件错金铜博山炉相类似。</p><p class="ql-block">也有观点认为,该炉可能就是在长安制作或曾在长安皇宫中使用过。</p><p class="ql-block">出土后,该炉曾由河北省文物管理所和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现藏于在河北省博物馆基础上设立的河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高26厘米,足径为9.7厘米,重3.4千克。</p><p class="ql-block">该炉属铜质、错金,炉身呈青铜器中的豆形,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系分别铸造,用铁钉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随意开合,便于放取香薰料。</p><p class="ql-block">原物照及线描图</p><p class="ql-block">其中,炉座透雕成三龙出水状;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群山叠嶂,象征着海上的仙山、传说中的仙境9</p><p class="ql-block">——“博山”(故称“博山炉”;也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博山纹饰并非象征仙山,而是以“尺木”为主源);</p><p class="ql-block">文物鉴赏</p><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通体满布错金纹饰。炉体饰纹饰自然流畅,金丝粗细得当,细的犹如毫发。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腾出波涛的蛟龙,蛟龙头部托住炉盘。</p><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p><p class="ql-block">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峦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们有的身背弓弩巡猎山间,有的或追逐逃窜的野猪,气氛紧张,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细部又使用错金勾勒渲染,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p><p class="ql-block">炉盖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香烟从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会产生山景迷蒙,群兽灵动的奇异效果。</p><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器造型壮观,宛如多峰之山,人兽的隐现更增加其神秘感。动静、繁简的对比处理,有很高水平;其炉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装饰着山峦,产生行云流水的艺术效果。同时,该炉制造工艺精湛,反映出西汉时期手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此外,以该炉为代表的博山炉对研究西汉时期的香料使用、文化观念等,均有参考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