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窦大夫祠

大明星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春风吹得人心里暖洋洋,汾河岸边芳草茵茵树绿青青,路边垂垂的柳条儿轻轻地随风摆动,像一溜溜门童招手示意欢迎游人,古祠园中的牡丹花,在绿叶的衬托下红彤彤盛开,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像一群群精心妆扮的导游小姑娘热情迎宾。</p><p class="ql-block"> 毕业五十年的老同学,朝友,徐辉,益民,乃德,建军四男一女,前几天约好一块儿去晋祠,听传言那儿是热门景点游客多拥挤,便临时更改行程,不去南边凑热闹,反着去太原北郊走一走,不为别的,图既清静悠闲,又不负踏春赏花的大好时节,目的地就选中有山有水的窦大夫祠。据老太原人说,窦大夫祠名字听起来有些生辟,但走进去却是古朴厚重的殿堂楼亭,蕴藏着很多先贤雅士历史故事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老同学们七嘴八舌谈笑风生,仿佛时空倒转又回到学生时代,从国内外大事到街巷社情,从名人学者到普通百姓,各种话题唠叨不停,说到现在老年人养生,关注物质生活,天天测试血压血糖的人多;而关注精神生活,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的人少,联系实际皆有同感。《记语》中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养生就是调整心态,抛弃私心杂念,淡泊名利回馈社会,老有所乐接近自然,活动身体唱歌跳舞,与朋友敞开心扉交流信息愉悦心身,排忧解闷不烦恼才是养生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几十公里路程在谈笑中不知不觉便到,老同学们下车后整洁衣服带好物品,如沐风少年满脸喜悦相携而行。</p><p class="ql-block"> 崎岖的二龙山,郁郁葱葱层层叠翠,远处汾河水,弯弯曲曲流淌环绕,近处红墙绿瓦庙宇,隐隐镶嵌在起伏的山中。</p><p class="ql-block"> 窦大夫祠座北朝南规模宏大,乐楼,山门南殿,钟楼鼓楼,献殿正殿,排列有序,古色古香有种沧桑感十足的沉静力量。</p><p class="ql-block">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南边的乐楼,座南朝北,清晚建筑,前台卷棚歇山顶,后台单檐硬山顶,琉璃剪边,额枋下有泥塑龙头装饰,线条流畅,秀气灵动颇有文艺范儿。</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便是山门南殿是,座北朝南,明代构件,红柱青砖,灰布筒瓦,琉璃剪边,斗拱粗大,飞檐翘角,明五暗三硬山顶,南墙山门两侧墙嵌入四个琉璃团龙,系画龙点睛的元代原件,弥足珍贵。山门上挂着郭沫若先生题窦大夫祠的匾额,字迹苍劲有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进山门正面就是联体献殿正殿,献殿是祠内的核心建筑,后侧的两檐柱,就是正殿的明间廊柱,一体两用的勾连搭在古建筑中奇巧罕见。从整体外观到构件细节,无不体现元构的朴实与浑厚。巨大斗拱配合完美举折的歇山顶雄浑气魄,硫璃剪边典雅精制。最显眼的四根檐柱,厚重敦实,用料之大令人惊叹。献殿上方天宫式八卦藻井,共分五层,无钉无铆拼接而成,上圆下方呈八卦图形,代表天圆地方灵通天地。细细欣赏,从心底对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聪明才智由衷佩服!</p> <p class="ql-block">  正殿与献殿均属元构,依山而建,五间单檐悬山顶,门板为元代原物,两扇门各采用沥粉堆金技法绘有金龙一条,鳞甲须髯,活灵活现,门板使用700余年,依旧严丝合缝。门板下方两处铁皮包裹处题有大元国,至元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盘韩监助造字样。据推算比北京故宫的门还早15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正殿中央神龛上窦大夫座像,美髯长须,坐姿挺拨,眼神忧郁,左手扶膝,右手抱胸。挺拨表示刚正不阿,忧郁说明忧国忧民,抱胸喻意泽及苍生,扶膝暗示两袖清风。他就是这座祠庙的主人翁。</p><p class="ql-block"> 窦犨,春秋时期晋国贤大夫,字鸣犊,生于公元前553年,卒于公元前494年。封地位于今太原西北的古城村,《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也。他和孔子是同时代人,推崇孔子的治国主张,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晋国正卿赵简子倡导法制大相径庭。赵简子“欲专天下”,借"问政,已即杀之。”</p> <p class="ql-block">  一个和孔子齐名的晋国贤大夫,他不图虚名,以鲁阳比烈的乾坤正气,做了很多仁周三晋,灵济汾源,泽被苍生的实事,不仅为国而死,而且还为民而生,不但是官之楷模,更是民之榜样。他主管劝课农桑事宜期间,汾河水患不断,百姓苦不聊生,为解民扰,拯民苦,率领民众昼夜兼程,不辞劳顿,在山涧寻找石缝溪流,终于在裂石山开山凿泉眼无数,水患得以治理,河渠得以疏通,泉水引入田地,粮食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他死后,当地老百姓为彰显窦犨的清正廉洁,守节不移,救苦救难,惠及民生的高尚品德,于是在他的封地修建祠堂以表纪念,直至元,明,清祠庙在历朝历代多次修耸延绵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地人常说,窦大夫祠看点很多,一是硫璃团龙,二是无梁斗拱,三是八卦澡井,四是堆金双龙,五是二郎手印,六是烈石寒泉,七是御题牌匾,八是楹联雅趣,九是傅山虹巢,十是赵戴文馆。</p><p class="ql-block"> 今天走马观花,很难一一端详。最后游览了祠西边的烈石寒泉处,传说水清味甘,能治百病,至今仍有村民前来取水。我们围着水面瞭望,水面幽静,映着蓝天和几片白云的倒影,天水一色,真像藏着几分灵气。风趣的朝友说:谁有高血压高血糖,灌几瓶喝一定能治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趟春游,原以为只是踏春赏花悠闲散心,远离喧嚣运动运动,没想到竟被这座祠庙的故事,拉着进了近两千年的历史褶皱里揉搓,思绪不已。祠庙起源于当地百姓朴素的纪念,刀光剑影暗淡以后,泰山重鸿毛轻民众心中自有一杆称。民心崇拜和敬重的是一个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的人,看规模宏大的献殿,不难想象,为什么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总有人记得他,不是因为他官大,不是因为他著书立说宣扬功德,而是因为他治理了水患,留下了水渠、桑田,造福了民生,以及被口口相传的人格品质,除去儒家与法家,守旧与革新的标签,单就为民办实事的价值取向来说,也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学习。</p><p class="ql-block"> 阳光渐渐西斜,我们沿着曲径往回走,善感的朝友轻声说道:应加大文旅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来这里看看,理解‘为民者,民不忘’的道理。没有人接话,但我知道,这句话已经落进了每个人心里。</p><p class="ql-block"> 无意中的踏春赏花,像上了一堂洗涤心灵的心理讲座课,更像进行一次穿越时空对话——与古人先贤,与同学旧友,更是与自己内心!春游在心情久久难平中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