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蓝天救援队2025.10.12下午3点25分左右副队长李昕接家属电话,某水域有人溺水、请求蓝天救援队搜救。

余干县蓝天救援队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队徽在阳光下泛着光,蓝黄相间的圆徽上,“蓝天救援”四个字沉稳有力,外圈是“BLUE SKY RESCUE”的英文,像一句无声的誓言。两束麦穗轻轻托着徽章两侧,像是大地对守护者的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枚标志,更是我们每一次出发的起点,是责任,也是承诺。</p> <p class="ql-block">“同在蓝天”四个字一直刻在我心里。我们不是军队,不是官方机构,却有着比纪律更牢固的信念——自愿、无偿、专业、尊重生命。每次出任务前,我总会想起墙上那张理念海报,上面写着“少说多做,默默奉献”,简单得像一句家常话,却重得能压住心跳。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在别人绝望时,愿意逆着人潮走向危险的人。</p> <p class="ql-block">那天下午三点二十五分,李队接到了那个电话。家属的声音颤抖着,说有人在水域失联,极可能溺水。他没多问,立刻联系队长,信息组同步发出紧急召集令。不到二十分钟,第一批队员已集结完毕,装备车轰鸣着驶向河边。我们熟练地展开充气艇,检查氧气瓶、声呐仪、救生绳——每一步都像呼吸一样自然,却又绷着一根弦。河面平静得有些反常,水色深绿,像藏着什么秘密。没人说话,只有风掠过芦苇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下水后才发现,水底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废弃的渔网、塑料袋、破轮胎层层叠叠,像一张张无声的嘴,缠住探杆,也缠住人心。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搜救,更像在垃圾堆里翻找希望。每一次钩挂都让人心头一紧,生怕下一秒就碰上那最不愿见到的东西。水下能见度极低,声呐成了我们唯一的眼睛,屏幕上每一个异常的光点,都让岸上的人屏住呼吸。</p> <p class="ql-block">天黑得很快。河面被夜色吞没,只有救援艇上的灯划开一道微弱的光路,像一根细线,牵着我们不被黑暗拉走。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各小组的汇报,声音冷静,却掩不住疲惫。岸边的灯火遥远而模糊,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条河,和我们这几盏不肯熄灭的灯。八点刚过,气温骤降,水面泛起薄雾,灯光在雾里晕成一片朦胧的光晕,像是希望,又像是幻觉。</p> <p class="ql-block">装备车停在岸边,发电机启动,强光灯柱直射河面,照亮了半片水域。黄色的车身在夜色中格外醒目,像一座移动的灯塔。“余干县蓝天救援”几个字在光下清晰可见,仿佛在告诉所有人:我们还在。灯光下,有人默默换下湿透的潜水服,有人蹲着检查设备,没人抱怨,也没人说放弃。但我们都知道,时间正在一点点流逝,而希望,正变得越来越轻。</p> <p class="ql-block">八点三十分,对讲机里传来收队的决定。不是放弃,而是暂停。李队的声音很稳:“考虑队员安全,今晚先撤。”水下情况复杂,目标尚未确认,持续作业风险太大。余干义警的兄弟们也点头同意,两支队伍在夜色中默契地收拾装备。救援艇缓缓靠岸,灯光渐暗,河面重归寂静。我们没找到人,但也没人说“白来了”。因为只要来过,灯亮过,就不是徒劳。回程的路上,没人说话,车轮碾过乡道,像碾过一段沉重的沉默。可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我们还会回来——只要一个电话,只要一丝可能,我们就会再次出发。因为那是我们的天,同一片蓝。</p> <p class="ql-block">归队途中,车顶的红蓝灯在夜色里规律地闪烁,像心跳,也像提醒。道路两旁的树影飞快后退,远处零星的灯火像是大地上未眠的眼睛。我靠在车窗边,湿衣服贴着后背,冷意渗进来,可心里却烧着一团火。今天没找到人,但没人退缩,没人质疑。我们把能做的都做了,哪怕结果不如所愿。这辆车跑过多少夜路,我数不清了。每一次出发,都不是为了被记住,而是为了让某个人能回家。对讲机安静了,可我知道,它随时会响。只要那声响起,我们就会再次醒来,再次出发。因为我们头顶,是同一片蓝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