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楚涵现象:文化摆渡人的高光与迷雾

耕耘者

<p class="ql-block">当千万双眼睛透过屏幕,涌向那位在短视频里侃侃而谈的何楚涵博士时,我们正见证一场奇妙的碰撞——古老的传统文化,撞上了呼啸而来的现代流量洪流。从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学位到河北大学的讲台,从课堂里的板书到手机端的短视频,她像一位灵巧的摆渡人,用自己的方式架起桥梁,让年轻人愿意踏上“文化之船”。可当这位摆渡人突然调转船头,朝着“带货”的方向驶去时,关于文化传播、知识变现与人设真实的讨论,也像潮水般涌了上来。</p><p class="ql-block">何楚涵的走红从不是偶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心态本就矛盾:既渴望触碰那份厚重,又怕被枯燥的典籍“劝退”。她恰恰摸准了这份心思——没有走易中天式“学究气的深刻”,而是把厚重典籍熬成了年轻人爱喝的“文化奶茶”。李白不再是课本里遥不可及的诗仙,成了有烟火气的“上门女婿”;白居易不是严肃的诗人,变作能约着吃饭聊天的“饭搭子”;苏东坡更成了对抗压力的“内卷天花板”。这种“把历史人物拉下神坛”的解读,刚好击中了年轻人在疲惫生活里的精神需求。她的成功,本质是一套“文化传播方法论”的胜利:先摸准“怕枯燥、爱鲜活”的需求,再挑出历史里最生动的片段当“食材”,最后用“网感语言”翻炒,端出一盘既好看又好吃的“文化小菜”。</p> <p class="ql-block">可文化传播的商业化之路,从来都是一片看不清方向的迷雾。当何楚涵的直播间里,话题从“苏东坡的人生智慧”突然拐到“这箱橘子超甜”,从推荐书籍变成叫卖珍珠饰品、服装时,粉丝的失望几乎是必然的。这种转变背后,藏着所有内容创作者的终极难题:流量该怎么变现?是换成“文化相关的收益”,还是直接变成“水果销售提成”?知识的价值,又该用直播间的“小黄车”来标价吗?当“文化传播者”的身份,突然叠加上“带货主播”的标签,那条“内容与商业”的界线,到底该划在哪里?</p><p class="ql-block">何楚涵的案例之所以值得深思,正因为它戳破了文化传播的一个本质矛盾:传统文化是需要“文火慢炖”的老汤,短视频产业却是要“日更、爆款、高转化”的快锅。当她最初储备的“文化素材”被消耗殆尽,当创作灵感赶不上算法对“新内容”的要求,当“流量数据”压过“内容深度”时,初期的灵动与深刻,难免会被“为短而短、为博眼球而重复”的浅白取代。这从不是她一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知识传播领域的“结构性难题”——在“快流量”的裹挟下,“慢文化”该如何自处?</p><p class="ql-block">更耐人寻味的是她身上的“角色分裂”:课堂上,她能把“白居易的朋友圈”讲得让学生笑出眼泪;可到了直播间,对着珍珠项链反复念“家人们冲”时,连眼神都透着生涩。这种反差,或许源于她对角色的混淆与不适——会讲文化,不代表会卖货;能当好老师,不代表能当好销售员。当知识的温度被“买一送一”的销售套路取代,当文化的光泽被“转化率、GMV”的商业术语覆盖,那个曾经吸引千万粉丝的“文化摆渡人”人设,自然开始出现裂痕。</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我们跳出“要么纯文化、要么纯商业”的二元思维,或许能看到第三条路。文化传播者不必拒绝商业化——毕竟创作者也要吃饭,但关键是找到“和自身特质适配”的变现方式。卖书与卖水果,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可“文化人卖书”,就像老农捧着自己种的稻子,每一页都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心血,天然就有“专业契合度”;而转型卖无关的水果、饰品,更像让教书先生突然去摆摊卖袜子,不是不行,却少了那份“自然与和谐”。何楚涵的尴尬,从不是她选择了商业,而是她还没找到“商业与文化优雅共存”的平衡点。</p><p class="ql-block">对于观众来说,何楚涵现象也该让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总忍不住把“文化摆渡人”架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坛?一边期待他们用知识照亮我们,一边又容不得他们伸手赚“凡间的钱”?当我们抱怨“人设坍塌”时,是不是也在无形中渴望一个“只谈理想、不谈生计”的文化圣人?其实,知识的价值与传播者的生计之间,本该有个更理性的平衡点——我们可以接受他们变现,但不能接受“用文化当幌子,最后只卖无关的商品”;我们可以包容他们试错,但不能包容“用浅白取代深度,用套路取代真诚”。</p> <p class="ql-block">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何楚涵的起伏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文化传播的机遇,也照出了隐藏的陷阱。她的故事给所有内容创作者提了个醒:商业化从不是原罪,可文化的温度,需要在商业大潮里小心守护;观众不反对变现,但更渴望“真诚的对话”,而非“生硬的推销”;人设终会随着时间褪色,唯有“真实的价值创造”,才能真正穿越流量的喧嚣。</p><p class="ql-block">说到底,文化传播从不是“摆渡人撑船、观众坐船”的单向旅程,而是传播者和受众一起,在“文化与商业的河道”里划船的修行。当何楚涵还在流量与初心之间寻找平衡时,我们作为观众,也该在“过高期待”与“理性包容”之间找到中道。毕竟,想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真正焕发生机,需要的不只是一两位优秀的摆渡人,更需要整个社会的理解、耐心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如今,何楚涵在文化与商业十字路口的选择还没结束;而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如何让知识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仍是一个需要慢慢探索的待解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