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图文卢景鬰</p> <p class="ql-block"> 沈阳,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历史遗迹像无声的语音,无时无刻不在活化阐释着这古老并充满生机的城市内涵和魅力,驰名中外的一宫两陵,更标志着沈阳七千二百年历史的新乐遗址,</p><p class="ql-block"> 还有沈阳各个区域中极具历史文化遗地,永安桥始建于清初崇德六年(1641年)清太皇太极敕建,并赐名永安桥,它是明末清初时期,沈阳山海关到北京的一个重要通道和必经之地,清朝皇帝东巡都要取道此桥,可称之为御桥。</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位于沈阳城西北三十里的于洪区马三家街道永安村,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敕建的桥,清代以前 沈阳以西有史称,南边千余里,东西二百里的辽泽,因有辽泽的阻碍,自古以来,从沈阳经辽西去中原不得不绕道,向南得绕道辽阳,向北得由今天的新民市东境渡过辽河。然后去法库,彰武去辽西,还有经沈阳西南的彰驿,黑山去北镇的路线,这条路比经辽阳。彰武去辽西路途都要近不少,但要经过辽泽,泥泞难行,只有在冬季尚可通行,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沈阳成为了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文化中心,因些迫切需要建立其交通枢纽的地位。特别是而通往辽西更近便的交通路线,以利于八旗大军来往于辽西各地对明军的征战。</p><p class="ql-block"> 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下令八旗兵丁人夫,在沈阳城西的低洼地上日夜劳作修筑一条大路。当年这条大路两旁深挖壕沟,路中间增土,高三尺,路面宽大十丈,路边广植柳树。此路从盛京修到辽河,称盛京叠道,崇德七年(1642年)整个盛京叠道才基本竣工,清入关前,完成的只是沈阳至辽河间,约120公里,清入关后,又修筑了辽河至广宁(北镇)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下令敕建永安桥,从此該桥成为皇太极对明用兵而修筑的盛京叠道上十分重要的桥操,今永安桥桥东路南岭一建桥碑,碑座为花岗岩须弥座,浮雕仰覆莲花,碑手为红色片麻岩,浮雕蛟龙四条。碑额篆刻“敕建”二字,碑身绿泥板岩,碑阳刻满,汉,蒙三种文字,碑阴汉字为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岁次辛已季秋吉旦,碑阴汉字为,催工牛录周元勋,督工甲喇章京藏国祚,石匠任朝贵。</p> <p class="ql-block"> 盛京叠道,最初又称盛京至辽河大路,清入关后,又称盛京御路(大御路),京丰宫道,其具体行径路线是,沈阳—永安桥—老边—巨流河—白旗堡(今新民县白旗堡),一二道井,小黑山(今黑山县城)—广宁(今北镇市)然后经锦州,山海关直达北京。</p> <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御路的踪迹已难寻觅,只有永安桥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这一重大历史工程的唯一见证,堪称艺术精品的永安桥石雕,永安桥又名大石桥,桥东西向,向偏北30度,原横跨蒲河支流之上,永安桥桥身全长37米,桥面宽8.9米,桥两端稍向外张开,两端宽12米。</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三孔砖拱石桥,内部砖砌,桥面铺以石条,永安桥通身石雕,桥两头有一双雌性对望的大石狮,蹲伏在抱鼓石上,东端的一双,北雄南雌,两端的一双南雄北雌,雄狮足踏绣球,雌狮前爪扶一只仰面幼狮,另一小狮钻其腹下,大狮身后是一对顽皮等耍闹的小狮,诸狮姿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的桥两侧分之19根石柱,端柱柱头圆雕狮子,其它柱头俊作复巾式,端柱外置抱鼓石,鼓心雕双鹿双虎,麒麟,羊,牛三雀,盆景,猫蝶等图案,两柱中间镶有雕有柿蒂形三孔和卷云纹浮雕的栏板共36块,下铺地伏石,每块栏板上用三个孔,共108孔,桥下三孔为半圆无铰等截面圆弧拱。中孔拱径3.73米,两边孔拱径3.43米,拱尖高1.83米。</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下三孔拱圈以双层石,砖加白灰浆砌住,拱圈侧面用石镶面,并用七根铁拉杆与拱桥连锁中拱,拱圈两侧外沿雕有“二龙戏珠”浮雕,桥北面雕有“二龙探首”桥南面雕有“双龙翘尾”这对石龙头朝北迎着水流,而尾部则朝南顺着水,使水均匀地分成三股从孔洞中流出,像两条活生生的白龙,在翻腾的水中游动,呈现,二龙驮桥的宏伟气势,这种设计科学,造型创意独特的桥梁,在中国古代桥梁建造史上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结构合理,坚固,造型宏伟壮观,石狮雕饰古朴,形象逼真,可与福陵石牌坊,召陵石像相媲美,堪称石雕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康熙乾隆等四代皇帝东巡,16次走过永安桥,清朝从顺治元年(1644年)入住中原后,凡经十几位皇帝,其中有四代皇帝十次东巡,16此走在盛京御路上,并从永安桥通过,往返于京师与盛京,他们是,东巡康熙皇帝3次,乾隆皇帝4次,嘉庆皇帝2次,道光皇帝1次。</p> <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驻跸在永安桥西,犹记得十年前曾从此经过,放眼一望雨后消尘,春催柳绿便知盛京在即,赵诗(过永安桥口占)“夹路飞尘宿雨消,十年曾此馼龙镳。春风城阙知非远,几处轻寒变柳条”。</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东巡以诗纪行,题诗四首写过永安秋水“一景”。说得是在碧空万里的金秋时节,来往于盛京和京师(北京)的旅人,驻足在宏伟壮观的永安桥上,瞻生前程,附看桥下流淌的清亮亮的蒲河水,瞧着四野的风光,见景生情 胸中涌起无限美好的诗意。因而吟咏出怀,在此后的盛京八景或奉天八景中又有“御路神桥”一景,这只是“永安秋水”的景同名异而已,但它确实是突出或彰显了坐落在由北京通往盛京的皇帝东巡的大御路。御路上由先皇皇太极敕建的“神桥”以及它的非同一般桥梁的显赫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 永安桥为清皇太极崇德六年(1641年)所建。</p><p class="ql-block"> 从永安桥上经过的路就是清代北京至沈阳的陆上交通大通道,为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进兵辽西和关内时铺筑的。清王朝定都北京后,成为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十次东巡和远送“御物”所行之路,称之为大御路,在永安桥上经过的马三家街道数十公里的沈马公路就是大御路的一部分,恢复历史上的大御路,就是将永安桥附近的沈马线一段公路迁移,在御路上以雕塑形式或者石雕形式再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大帝东巡盛京路过永安桥时的盛大场面及皇家气派,并在大御路两侧展示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十次东巡盛京的历史,建立文人墨客赞美盛京的盛京诗廊。</p> <p class="ql-block"> 复建永安桥,永济桥也称“北大桥”建于清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年)因永安桥同在蒲河上,而且造型相似被称为姊妹桥,</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建筑精致古朴的石桥,崇德6年(1641年)清太皇太极敕建并赐名(永安桥)取永保平安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