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到源头活水处,拾取童真写作心——“国培计划(2025)”市县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p> <p class="ql-block"> 今日,有幸沉浸于特级教师刘想艳老师的作文教学讲座《回到写作远点: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如饮甘泉,如沐春风。彭老师以她深厚的教学功底与对儿童世界的深刻理解,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作文教学的本真画卷。这场讲座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启迪,更像一场精神的洗礼,让我对小学作文教学有了更深沉的思考与更炽热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一、溯源清流:重新发现写作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开篇便引领我们追问“写作是什么”这一根本命题。她拨开技巧的迷雾,直指核心——写作是生命的表达,是思想的流淌,是心灵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让我顿悟:当我们过分执着于好词佳句的堆砌、结构的严丝合缝时,或许早已偏离了写作的初心。孩子们的作文,首先应是他们眼中世界的光影,心中情感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领着我们紧靠单元主题来立意,从语文教材里学方法。她让我们看到,每篇课文不仅是阅读的范本,更是写作的宝藏图。那些被我们反复讲解的篇章结构中,潜藏着可供模仿的叙事顺序;那些被我们重点赏析的词语句子背后,跃动着可感可学的表达密码。这启示我,作文教学并非要另起炉灶,而应与阅读教学血肉相连,让教材成为学生写作路上最亲切的导师。</p><p class="ql-block">二、落地生花:让作文回归真实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对写作本质的探讨是“知”,那么让作文回归生活便是“行”。刘老师的讲座,完美地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教学艺术。</p><p class="ql-block">她提出的“儿童视角”,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我。我们总习惯于用成人的标准去裁剪孩子的见闻,却忘了“一米高度”的世界自有其缤纷与奇幻。蹲下身来,用孩子的眼睛观察,用孩子的心灵感受,我们才能看到他们笔下那个充满惊奇、偶尔混乱却无比生动的宇宙。</p> <p class="ql-block"> 而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是刘老师构建的那一整套激励体系。“作文发表的力量”绝非虚言,当文字变成《班级作文周报》上的铅字,当父母笔端流淌出《家长漂流日记集》里的温情,当“给高分的力量”让学生看到进步的荣光,当“奖励的力量”让每个努力都被看见——写作便不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成了一场被期待、被喝彩的旅程。这种全方位的肯定,滋养的是孩子的自信,点燃的是他们对母语、对表达最本能的热爱。</p><p class="ql-block">三、砥砺前行:我的实践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聆听刘老师的讲座,如同在迷雾中望见了灯塔。反观自己的教学,曾几何时,我也在应试的指挥棒下,不自觉地强调着模板与套路,忽略了文字背后那个鲜活的生命。刘老师的分享,让我深刻认识到:教作文,更是教孩子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热爱生活。</p> <p class="ql-block"> 未来,我立志在自己的教学园地里践行这些宝贵的理念:我要更耐心地倾听,听孩子说那“无稽”的想象,聊那“微不足道”的烦恼,让他们的笔端因真实而有力。我要更智慧地利用教材,让每一课的学习都成为一次写作的潜藏储备,架起从“读”到“写”的稳固桥梁。</p><p class="ql-block"> 我要更勇敢地“放手”,在课堂上留出游戏的时间,在评价中容得下“不完美”的真诚,让写作课充满生命的张力与欢笑。我更要用心打造属于我们班级的“发表园地”,让每一份努力都被温柔以待,让写作成为一件有温度、有回响的幸福事。</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真谛,往往就藏在这些朴素的回归里。让我们携手,引领孩子们在写作的天地里,保持那份最初的纯真与热忱,我手写我心,让每一个童年的声音,都能在文字的星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 感谢刘想艳教授,感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我们搭建学习平台,真正体会到培训确实就是给予我们一线老师的最好的福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