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总占地22万平方米,分正庙与结义园两部分,沿中轴线布局,主体建筑包括端门、崇宁殿、春秋楼等,现存多为清代康熙年间重建遗存。</b></p> <p class="ql-block"> 关公生前的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东汉建安五年,曹操表奏汉献帝封赐此爵。“亭侯”在当时相当于县以下、乡一级的封爵。至宋代,关羽被追封为“义勇武安王”,晋升王爵。如今各地存在的“关王庙”,大多保留了宋代的始建称谓。明万历十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加封关羽为“协天大帝”,自此,全国关庙的规制普遍由王爵提升为帝皇规格,这也是“关帝庙”名称的重要由来。</p> <p class="ql-block"> 主庙区前的结义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地面以上的明代建筑已不存,但玻璃罩下保护着当年的地基遗址。而解州关帝庙本身的历史则悠久得多,始建于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隋文帝杨坚敕建。此处历来是官方祭祀关羽的场所,因此属于官庙性质,而非单纯的宗教寺庙。</p> <p class="ql-block"> 主庙区的大门称为“端门”,取“开门见山”、“开端正始”之意。其主体结构为明嘉靖二十七年所建,历代均有修缮,是庙区内唯一一座纯砖结构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端门前,可回望门后的四龙壁。四龙图案寓意关公生前为臣、逝后为帝。古代文化中,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亦有文官饰三、武官饰四之说,关羽为武将,故以四龙象征,意为四海之内皆行供奉。</p> <p class="ql-block"> 此壁尤为独特的是,其纹饰涵盖了天、地、海三界:天界饰有凤凰、天狗、天马、玉兔、麒麟等瑞兽;地界中央为琉璃牡丹,两侧人物代表不同阶层;下方海浪代表海界,与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的封号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壁前立有三根铁柱,此为“梐枑”(也作“陛枑”),俗称“挡众”。它是古代宫室、官署前阻挡行人的交叉木架,演变为重要的礼仪设施,等级高于“下马桩”,严禁踩踏。此为雍正五年钦赐,旨在令文武官员至此落轿下马,无论身份高低,均需步行入庙,以示对关帝的至尊崇敬。</p> <p class="ql-block"> 雉门主庙第二道门。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式屋顶。雉门上方的琉璃,为清代山西琉璃艺术佳作。庙会、祭祀活动时作为戏台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主庙区采用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皇家宫殿式布局。庙内设有戏台,至今仍在使用,每逢初一、十五唱戏。戏台两侧有凹槽,可搭木板进行表演,形成山西特色的“过路戏台”。台前“月池”为古时乐队伴奏之处。戏台两侧呈外八字形的歇山式影壁,与后方午门处的墙体共同构成扩音与回音系统,体现了古人的声学智慧。</p> <p class="ql-block"> 午门为主庙第三道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单檐庑殿顶。正面人物壁画,东为周仓,西为廖化,作为关帝庙的门神。东西两侧墙面壁画为青龙、白虎,是道教中的方位神。梁架悬挂数方楹联、牌匾,多为官员、商贾、信众捐赠。</p> <p class="ql-block"> 御书楼,原名“八卦楼”,因楼内设有八卦藻井而得名,后因清康熙帝御书“义炳乾坤”匾额悬于此楼,故将更名为“御书楼”。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三檐两层歇山式屋顶,高17.04米。</p> <p class="ql-block"> 庙内丰富的铁器文物展现了山西“煤铁之乡”的工艺水平。清雍正五年的铁旗杆高达17.5米,是官府仪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三十八年的“胡人驭狮”铁像,以西域胡人形象驭狮,寓意关公信仰超越民族界限;胡人塑为断臂,更显沙场骁勇之气。</p> <p class="ql-block"> 铁器中的杰出代表是焚炉,已有491年历史,分三部分一次性浇铸而成,工艺精湛,通高近9米,炉身纹饰如凤凰鳞羽、人物齿牙皆清晰可见,采用了高难度的失蜡法铸造,在全国同类文物中亦属翘楚。</p> <p class="ql-block"> 崇宁殿是庙宇的主殿。因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封关公为“崇宁真君”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四周设环廊,重檐歇山式屋顶。</p> <p class="ql-block"> 崇宁殿殿前青铜供桌为康熙年间实物,祭祀时用于陈列三牲五谷。殿内珍贵匾额包括乾隆御笔“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以及康熙御书“乾坤”匾,后者文物价值最高。</p> <p class="ql-block"> 崇宁殿最引人注目的是环廊的26根盘龙石柱,其数量为全国关庙之冠,系明嘉靖三十七年遗存。石料取自中条山,匠人通过调整柱础高度来保证柱顶水平,故柱础形状各异。石质因含矿物质而呈红(铁)、绿(铜)底色,素有“铜头金身铁尾巴”之说。</p> <p class="ql-block"> 崇宁殿后为寝宫区,其牌坊上方有四棵1400余年的古树,天然形成“祖庙飞龙”的奇观,为“河东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麟经阁亦称“春秋楼”。因二楼暖阁中有关公夜观《春秋》塑像,而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明万历元年至十八年,历时十八载。</span>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三檐两层重檐歇山式屋顶,高23.41米,为庙内最高、最精华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其建筑精髓在二层:正面八根红色檐柱柱头倒悬,柱身悬空,运用了“悬梁吊柱”的独特结构。实际承重在于柱下穿插的横木,以榫卯咬合,结合二楼正中神龛下压形成的杠杆效应,结构巧夺天工。此建筑手法在全国现存实物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仅此一例。楼高二十余米,为当地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菊花藻井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独特工艺典范,该藻井由408根斗拱榫卯组成,采用凸出式造型(<span style="font-size:18px;">藻井象征‘水生’,体现古人防火意识,此藻井与常规凹式藻井不同</span>),为全国孤例,曾可随风转动(现为保护固定),代表明清木构巅峰。</p> <p class="ql-block"> 刀楼与印楼分别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侧,形制相同。刀楼在西,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与印楼对称。内置关羽所用“青龙偃月刀”仿品。</p> <p class="ql-block"> <b>解州关帝庙融合皇家规制与道教元素,如四龙琉璃影壁、26根石雕龙柱的崇宁殿,以及悬梁吊柱工艺的春秋楼,展现古代工匠高超技艺。2008年“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举办关帝巡城、诞辰庆典等活动,成为全球关公文化朝圣中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