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古“四渎”之一~~济水

桃花源(LKQ)

<p class="ql-block"><b>  略 谈 古 “四 渎” 之 一 ~~济 水</b></p> <p class="ql-block"><b> 前 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主题词:北京天坛的建立,济源市、济宁市、济南市等城市得名都与古济水关联。]</b></p><p class="ql-block"><b> </b>《尔雅》记载:<b>“ 古有四渎”。</b>指古代在中华大地上有四条河流,<b>即长江、淮河、济水、黄河,</b>从南到北依次排列,从西往向东流入大海(<b>“渎”在古代是指能够独流入海的大河)。</b>先民们沿水而居,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b>△古时“四渎”流经图</b>(四条红线标注:从南向北依次为“长江”、淮河、济水、黄河”)</p> <p class="ql-block">  树木有根,流水有源。“四渎”之水分别发源是:<b>长江发源</b>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终点位于上海市崇明岛附近注入东海,干流全长约6397公里;<b>黄河发源</b>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b>淮河发源</b>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最终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注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b>济水发源于</b>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天坛主峰西崖下的太乙池,终点为注入渤海(今山东省东营市一带),干流全长约1840公里。</p> <p class="ql-block">  今天,人们对<b>济水</b>知之甚少,几乎被淡忘了。其实,<b>济水</b>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直至今日,它的历史痕迹依存。</p> <p class="ql-block"><b> “三 隐 三 现”</b></p><p class="ql-block"><b> 江河淮济,四渎之中,济水独显其神秘。</b>济水是一条古老的自然水系,发源于河南王屋山天坛峰西崖下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暗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源市西北隅龙潭寺和济渎池分别涌出泉河,出自龙潭的是济水西源,出自济渎池的是济水东源。两条河流向东,在济源市境内便汇合为沇水,至温县西北始称济水。济水再次潜入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浊,最终在荥阳神奇浮出。在原阳,南济伏行三次至山东定陶,与北济汇合成为巨野泽,继续向东流入渤海。济水三隐三现,百折不挠,终入大海,其神秘的水文现象让人叹为观止,展现了河流的顽强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济水流域图(红线标注为“济水”)</b></p> <p class="ql-block"><b> 建 庙 祭 祀</b></p><p class="ql-block"> 古代帝王为了祈保社稷平安,会定期对<b>“五岳和四渎”</b>进行祭祀。</p> <p class="ql-block"><b>△济渎庙(济源市济读大街 1393号)</b></p> <p class="ql-block"><b>  隋开皇二年(582年),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在济源市西北角济水由太乙池暗河流到地面涌出龙、珠二泉之处(现济渎大街)建起“济渎庙”。</b>济水原称“北渎大济之神”,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晋封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唐贞元十二年(796年),鉴于北海远在大漠之北,难于祭祀,故在<b>济渎庙后增建北海祠,</b>并在院内造池储水为“小北海”。庙内院落形成了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以济渎为主、迁延北海、天人合一、四渎与海同祭的格局,<b>(因此,此庙全称又为“济渎北海庙);</b>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等。</p> <p class="ql-block"><b>△“北渎大济之神”休息,济水娘娘值班(济渎庙宋代木构寝宫内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济渎庙</b>坐北朝南,总体面积呈“甲”字形,又说为“龟”形,意为金龟探海,是历代朝廷祭祀水神的地方。自隋起,历代皇帝 遣使莅临,举行盛大祭典活动,唐宋时期,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至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有加,对祭祀活动更是推波助澜,一直延续到清代,祭祀未断,庙貌不衰。</p> <p class="ql-block"><b>△济渎庙内“龙亭”</b></p> <p class="ql-block">  济渎庙内的古建筑群展示了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济渎庙内至今保留着宋代木构寝宫;唐代碑刻及元代赵孟頫书碑,见证历代祭祀传统;珍藏着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古建筑共计29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清源洞府门,以其三间四柱、斗拱九踩重翘重昂的独特结构,成为了河南省现存最珍贵的明代木牌楼。同时还有40 余通历代碑刻,构筑了河南省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同时此庙也是<b>祭祀“四渎”所有庙宇中唯一保存完整的、规模宏大的祭水神庙,</b>九六年被国务院列为<b>“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b></p> <p class="ql-block"><b>△济渎庙“小北海”。图中文字为罗哲文先生题词(中国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文物保护专家,已故)</b></p> <p class="ql-block"><b> 城 市 得 名</b></p> <p class="ql-block">  古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先人们沿水而居,形成不少群居部落和氏族公社。这些地区逐渐演变成郡县、州地、治所、都城等。因占有济水源头的地区称<b>“济源市”</b>;因地处济水中段高地,免遭水灾,百姓乐业安宁,因济水而盛,又有了<b>“济宁市”</b>(1271年元朝时改称);因位于济水之南的地方又有了<b>“济南市”</b>(西汉时期起沿用至今);古时“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因此在济水南北两岸的地区又出现了<b>“济阳县”</b>(现为济南市济阳区)、<b>“济阴县”</b>(今菏泽定陶区一带)等。从这些些城市名称中我们大体可以推测出他们与济水的关系和方位。</p> <p class="ql-block">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境内的济南市济阳区,就是最好的明证。</p> <p class="ql-block"><b>△图示小清河和黄河下游河道原为济水入海道。</b></p> <p class="ql-block"><b> 故 事 传 说</b></p> <p class="ql-block"><b>  济水源头一一太乙池(又称太乙泉)坐落于河南王屋山天坛主峰西崖下,</b>海拔约1700米,在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太乙池泉水源自王屋山岩层裂隙,池水充盈,即使遇大旱亦不枯竭,历史上被描述为“千年不涸”。池水面积较小,但补给稳定,主要依赖地下径流和降水。</p> <p class="ql-block"><b>△王屋山天坛主峰西崖下太乙池</b></p> <p class="ql-block">  故事传说:太乙真人亦在王屋山天坛主峰西崖下水池处炼丹,故池名“太乙池”即源于道教神祇。又传黄帝战败蚩尤,退于此地。在此设坛祭天,借天之力战胜蚩尤。于是,“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杜光庭撰《天坛王屋山圣迹叙》)。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王屋山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以后<b>历代皇帝每年也都到王屋山天坛主峰设坛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后,皇帝祭天嫌路远,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b>可见,当初济水的影响和地位何等重要。</p> <p class="ql-block"><b>△黄帝在王屋山设坛祭天</b></p> <p class="ql-block"><b> 写 在 后 面</b></p><p class="ql-block"> 从一座<b>“济渎庙”</b>兴衰史,我们<b>可以得知</b>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b>可以得知</b>济水源头,不仅曾滋养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首都原城(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的火车站区域),而且还哺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b>可以得知</b>济水“三隐三现”、贯黄河而自清,历曲折而如海的独特流向,凝铸了中华民族含贞自洁、威武不屈的高贵稟性!<b>可以得知</b>济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济渎庙内“龙池”,图中文字为罗哲文先生题词。</b></p> <p class="ql-block"><b>  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与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五岳”齐名。</b>济水至清至纯,遇阻而隐, 与世无争,三起三伏,越(黄)河而不浊,洁身自好;百折不挠,独流入海,自强不息;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受到无数明君贤相、经史学家、文化名人的称颂赞美,值得人们的念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9日夜于山东济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