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遗——闽南民俗“送王船”

张葆冬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人 类 非 遗 “送 王 船” 的 笔 墨 新 生 </b></p><p class="ql-block"> ——张葆冬新作《人类非遗——闽南民俗“送王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 · 夏 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17日,中马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一批兼具敏锐视角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家迅速将目光聚焦于这一起源于闽南、跨域传播的民间文化事象。其中,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张葆冬教授的新作《人类非遗——闽南民俗“送王船”》,堪称“送王船”入遗后,画面最为恢弘壮观的艺术诠释。</p><p class="ql-block"> 送王船仪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地区与台湾西南部部分滨海地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类民俗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是送王船仪式的根本目的。王船,即王爷乘坐的船,这王爷有清官(如陈文瑞)、民族英雄(如郑成功)及某些除瘟之神(如池王爷),据称他们拥有“代天巡狩”、赐福祝吉的信仰“职能”,仪式中人们将这些“王爷”请上特制的彩舟,通过相关仪式(做醮、巡神、化吉)以表示陆地与海洋的可持续联系,仪式也通过道士、乩童(人与神的中介)以带动参与仪式的村民,活动对巩固社区联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有一定作用。近年来,张葆冬一直关注“送王船”活动,积累了相关的知识,一直酝酿着如何用他所擅长的国画人物画来呈现这项遗产的魅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构思,一幅颇具文化含量的大画呈现在观众面前。</p><p class="ql-block"> 这幅国画《人类非遗——闽南民俗“送王船”》的艺术特色鲜明,可从四个维度深入解读。</p><p class="ql-block"> 首先,M型构图巧融时空,一纸尽展仪式全程。这是一幅388╳210cm的大画。画面人物排列,展示了一个大写的M,代表了“闽(M)”和“马(M马来)”,构图巧妙,暗含意义。这让我想到美学上的一个表述:“有意味的形式”。画家以有限纸面为载体,巧用留白与流线型构图,将热闹繁复的仪式叙事与展演空间完美融合。画面中35位人物按M型分为三大板块,从右上侧“王船请出”到左上侧“化吉送别”,全方位、立体性呈现了闽南送王船仪式的宏大场面,宛如一幅鲜活的闽南地域风俗长卷。</p><p class="ql-block"> 其次,差异化形象显个性,主次分明见匠心。作品通过人物形体、动作与表情的“差异化”设计,凸显角色差异与个性表达。中后11位祭祀者肃穆庄重,正中抬神者与左下角阵头表演者则喜乐活泼,尽显民间广场艺术的“狂欢”特质。画面以“抬神”为中心,左下道士吹管班5人、中前抬神队伍6人、中后尾随信众11人、中左乩童1人、中右执凉伞者1人、右上围护巡游王船7人、右下阵头展演3人(2人拍胸、1人扮持扇女丑),以及左上3个纸扎骑马陪神与1艘焚烧的三帆王船,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将人与神、日常与仪式的联结具象化,传递出闽南滨海民众对风调雨顺、生命安全的美好祈愿。</p><p class="ql-block"> 其三, 写实笔触藏写意,悲喜交织映信仰。画作以“写实”手法还原仪式场景,实则是对情感与信仰的“写意”表达。以“抬神”为中轴,左侧(乩童、道士管乐班、纸扎陪神)、后侧(11位祭祀者)、右后侧(6位王船围护者)的人物偏肃穆庄严,勾勒出民众的信仰底色;而中轴右侧(执凉伞者、阵头表演者)则神情喜乐,传递出仪式带来的希望与欢愉,悲喜交织间尽显信仰的温度。张葆冬描绘仪式人物的服饰时,有的是传统仪式装(如抬神者的红腰带、吹管者的道袍、乩童的肚兜、宣礼者的清服、拍胸舞者的头饰和背心、女性剧丑的戏服),但作者注意到作品人物的现代身份与时尚成分(如穿运动鞋或戴太阳帽的抬轿者,戴眼镜的祭祀者),表达了送王船仪式的现代接纳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其四, 扎根民间传文脉,以画为媒讲中国故事。作品最核心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在于其扎根民间、源自生活的创作态度。画面选择性地使用了“送王船”仪式中的部分吉祥语,如“国富民安”“风调雨顺”“一帆风顺”“祈福”等,表达了参与仪式的百姓对国家安定、生活安康的渴望,这是“送王船”仪式受到民众欢迎的主要原因;舍弃了仪式中打出的“肃静”、“回避”等字眼,因为它们代表旧时衙门耍威风,吓百姓,高人一等的官老爷作风。张葆冬教授以精巧笔墨致敬传统、关怀百姓,用画作诠释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范本,也彰显出他自身浓厚的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 作为这幅作品诞生的全程见证者,我深感其创作过程的匠心与坚守。2020年11月17日,厦门市沙坡尾举办厦港送王船仪式,为“送王船”冲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预热,我与张葆冬同往观瞻。这次自发的田野调查,让他对“送王船”的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内涵有了初步认知。</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3日,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叶细致会长带领多位画家赴同安区吕厝村华臧庵采风,我将拙作《“代天巡狩”:“王爷”信仰的神性转换 ——兼及“送王船”的文化功能》发给葆冬教授参考。他采风归来后不久便萌生创作念头,完成样稿后,特意拍照发给我这个“外行”征求修改意见。为了材料取舍,他还邀我到工作室现场研讨,反复打磨每一处细节。整整三个月,他推掉手头其他工作,始终保持谦逊姿态,多次向我及其他人士征询建议。</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创作,一部力作的诞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历练、深入体验、反复思考的过程,更是创作者对生命的一场修炼。这幅画作的诞生,真正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珍视、尊重与个性化诠释,较好地呈现了闽南信仰的精神图谱,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夏敏,集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p> <p class="ql-block">人类非遗——闽南民俗“送王船”(388╳210cm)因未装裱,光线不均,非专业拍照,图片画面效果图不佳</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墨稿</p> <p class="ql-block">草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整理于厦门闻风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