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冷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年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教室是砖瓦砌成的,屋顶覆着红瓦,每逢雨天,靠窗的同学须得将课桌往里挪移,免得雨水顺着瓦缝滴到课本上。黑板是用水泥抹的,涂了墨汁,用得久了,便显出灰白来。粉笔灰纷纷扬扬,落在老师的肩头,也落在前排学生的发梢。</b></p><p class="ql-block"><b> 晨起时,鸡鸣三遍,我们便踩着露水往学校赶。路上多是三五成群,背着母亲缝制的布书包,里头装着课本和干粮。若是冬日,天色尚暗,便擎着煤油灯,那灯火在晨风中摇曳,映着我们稚嫩而认真的脸庞。</b></p> <p class="ql-block"><b> 上课铃是挂在老师办公室屋檐下的一口老铁钟,经历过多年的风雨侵洗,已经变得锈迹斑斑,值日的老师拉着绳子,浑厚的“当当”声便传遍了整个校园。</b></p><p class="ql-block"><b> 语文老师是一位个头不高的年轻人,年龄比我们这些上学晚的农村孩子也大不了多少。领读课文时总是摇头晃脑,仿佛那文字有滋味似的。代数老师是一位身体略微有点驼背,面容清瘦的小老头。讲课的风格引人注目,甚是有趣,就是讲完题后爱在门外抽棵烟卷。听在家的同学说,他早些年已经不在了。</b></p> <p class="ql-block"><b> 午间休息,离家近的同学回家去了,离家远的同学就各自取出带来的午饭。多是烙饼夹着咸菜,或者是白面掺杂了玉米面的馒头,配上一口自家晒制的酱豆。条件好的可以花几毛钱在学校食堂吃饭,偶尔有同学带了白面馒头,便引得众人羡慕。我们交换着食物,坐在校园的杨树下,吃得津津有味。饭后,男孩子们滚铁环、打弹珠,女孩子们跳皮筋、抓子儿,笑声震得树上的知了都噤了声。</b></p><p class="ql-block"><b> 下午有体育课。我们排着队去校外的操场,做一做体育课必要的广播体操,然后解散自由活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体育器材,男同学能打一下篮球就算不错了,女同学则是跳跳绳,踢踢毽子。</b></p> <p class="ql-block"><b> 放学后,值日生要扫地、擦黑板。扫帚是用高粱秆扎的,扫地时扬起一片尘土,在夕阳的光柱中飞舞。做完值日,我们也不急着回家,常常聚在操场上,直到天色渐暗,才各自散去。</b></p><p class="ql-block"><b> 晚自习时,教室里点起白炽灯,发出昏黄的光亮。我们在灯下写作业,偶尔交头接耳,讨论难题。窗外虫声唧唧,与室内翻书声混成一片。</b></p> <p class="ql-block"> <b>如今回想,那时的日子清贫,却自有一番滋味。我们没有精美的文具,没有现代化的校舍,但却有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有着少年人最本真的快乐。那些简单而真挚的时光,如同老照片一般,虽然在岁月中泛黄,却愈发显得珍贵了。</b></p><p class="ql-block"><b>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中学早已不复存在,但那段记忆,却永远镌刻在心板上,不时在梦中重现,唤醒心底最柔软的思念。</b></p> <p class="ql-block"><b>△1990年春 89级同学嵖岈山春游留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