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2日下午二点多钟,走到校园凌波门的东湖书香道,看见那座“东湖”雕塑静静立在水畔,波浪形的字迹像被风拂过的水面,流动着一种温柔的力量。阳光洒下来,湖面泛起细碎的光,城市天际线在远处若隐若现。这一刻,水、字、光与风交织,仿佛整片湖都在呼吸。</p> <p class="ql-block">在秋阴秋凉的下午,我沿着湖岸慢慢走着,那水面如镜,倒映着远处珞珈山的轮廓,凌波门游泳池仍有泳爱好者跃入水中,溅起一圈圈涟漪。这里是武大学子夏日最爱的去处,现在还是城市与自然交汇的一道门槛。</p> <p class="ql-block">慢步在书香道,木芙蓉花正开得热闹,粉嫩的花瓣层层叠叠,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把春末的温柔都泼洒在了枝头。绿叶衬着花蕊,淡黄的中心藏着秋露,微风一吹,轻轻颤动,像是在向路过的人点头致意。</p> <p class="ql-block">木芙蓉花一开,整条道都活了过来。层层花瓣在阳光下透出柔软的光晕,花蕊微黄,像是被阳光亲吻过。它们不争不抢,却用静默的美占领了这个季节的视线。我忽然觉得,有些美,本就不需要喧嚣。</p> <p class="ql-block">站在东湖书香道南岸,看见东湖北岸的校园国际会议中心的现代轮廓在树影间浮现。浅色外墙与简洁线条,像一本摊开的书,静静等待思想的交汇。……</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站静立湖畔。这里是东湖生态的守护者,无数科研人员日复一日地观察水质、记录数据。湖水清澈与否,浮萍多少,都牵动着他们的目光。他们不常出现在游客镜头里,却是这片水域真正的“守湖人”。</p> <p class="ql-block">而当太阳升高,湖上的身影也多了起来。两位穿着橙衣的水上环卫工人划着小船,长杆一点一点,捞起水面的落叶与杂物。他们的动作熟练而沉稳,像在打捞湖的梦境。荷叶在船边轻轻分开,又缓缓合拢,仿佛从未被打扰。他们是东湖的隐形守护者。没有掌声,没有镜头,只有日复一日的劳作。可正是这些沉默的身影,让湖水始终清澈,让风景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东湖书香道的栈栏临水而建,木质的扶手被阳光晒得微暖。我倚栏而立,看湖面如绸,远处游船缓缓划过,划开一道银线。树影斑驳,落在栏杆上,像一首未写完的诗。步道上三三两两的行人走过,有拍照的情侣,也有独自散步的学生。荷叶枯萎凋零了,香气若有若无。这一刻的东湖,不是景点,而是生活本身——缓慢、安宁、真实。</p> <p class="ql-block">回到武大工学部,松园体育场的红字标语依然醒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几十年过去,这句话依旧铿锵。看台上的多色椅排排而立,像在等待一场未完的比赛。树影婆娑,仿佛能听见青春的呐喊在风中回荡。那栋写着标语的建筑静静立着,三角形的屋顶指向天空。红字在阳光下灼灼生辉,像是某种信念的烙印。体育在这里不只是竞技,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健康、向上、不息。</p> <p class="ql-block">武大湖滨的学生公寓掩映在绿树间,白墙紫瓦,在阳光下格外清亮。窗框上的雕花精致却不繁复,像极了武大建筑一贯的气质:典雅中带着书卷气。一棵大树从墙边探出头,枝叶繁茂,仿佛在为宿舍遮风挡雨。这里的建筑、树、人,构成了一幅无声的校园画卷。生活在这里,是安静的,也是丰盈的。</p> <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凌波码头新建的,它是开往磨山梅园、东湖公园的码头站,这里是连接城市与湖心的渡口,也是无数故事的起点。有人来,有人走,而湖始终在那里,包容着所有喧嚣与沉默。当游船驶离码头,水面荡开层层波纹,高楼在远处静静矗立。城市与自然,在这一刻达成了微妙的平衡。船行湖上,像在穿梭于现实与诗意之间——一边是繁华,一边是宁静;一边是速度,一边是慢行。游客们坐在船上,任风吹乱了头发,也吹开了心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