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隨記(前言)

黉君

上一篇序言,发布后我就后悔了!因为作为一个爱刨根问底一根筋的理科男来说,文史哲知识都极为欠缺,尤其是在哲学思考方面,根基仅限于高中时期“政治”课那薄薄的一本《辩证唯物主义》。面对洋洋洒洒七万余字的《南华真经》,文笔恣肆,思维跳跃,“行文逶迤”、“卮言蔓衍”,更常常假托诙谐的寓言故事以达意。初读《庄子》,只是陶醉于其飘逸的文风和机智、豁达的人生态度。真要写写读后感,立马懵圈! “庄子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绝不仅仅源于其文风和人生哲学。庄子在人伦、社会的现实领域之外,开启了关于宇宙、无限性等问题的思考。<b>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的终极解释。</b>我们今天再读《庄子》时,更是需要从他逶迤的文字和飘逸的故事中去理解他的哲学体系。” “成中英认为,《庄子•内篇》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世界本体的辨证哲学体系。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必然包含了关于世界是什么、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的终极追问。这些讨论构成了哲学的三个基本版块: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引自蒋柯 何洁弘“图南:庄子哲学的终极追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 <b>研究《庄子》是一项融合文本精读、历史语境还原、哲学思辨与跨学科关联的系统性的大活</b>。有朋友建议,研究《庄子》的核心是 “以文本为根基,层层深入拆解思想”,需遵循 <b>“逐句疏通→篇章结构→核心概念→思想体系”</b> 的递进逻辑,避免跳过文本直接谈 “感悟”。<br>那好,愚笨似我就姑且摘句妄谈吧。计划是把每一篇中我认为关键的段落语句誊抄一下,再“妄言”几句。<br> 在开始之前,先说两句关于语言的局限性:<br><b>《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与“得鱼忘筌”、“过河弃舟”意似。</b><br> <b>《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b>(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div>语言并不是准确的表达世界的工具。而是语言游戏参与者之间展开的活动……</div><div><br>经验的类似性是人在语言游戏中达成一致的基础。<b>语言会带来误解,词能达意,就意味着双方之间达成了统一认识</b>……</div><div><br><b>语言的定义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从人共同的经验出发,被造出的工具(范式)。所以不具备严格的同一性。</b></div><div><br><b>语言中没有真理。有的只是语言游戏中“偶尔”产生的一致。</b><br></div> 扯这些的目的就是:我就是浅显地一边读一边瞎说,还没逮着鱼呢就得撅着腚使劲捞,还没过河呢在船上就得使劲划拉,还没有“得意”呢就自个胡揣摩乱发言。何况现在说胡话的人太多了,不缺我一个...... 原来想着把这样的扯淡随记发在书法栏目是否妥当,已经养成习惯每天都乱涂几笔,时常在美篇上冒个泡。所以大家不必抱太大希望我能把《南华经》玩出新花样来,更别奢望什么创见。原来是为了提高性能而练字,现在是为了清理内存而抄经。<div><br></div><div>总觉得《庄子》里有太多难以言说的意境“美学”......<div><br></div><div><b>【</b>主要参考书目<b>】</b></div><div><b><br>钱穆先生《庄子纂笺》(三联书店2021年7月第1版)</b></div><div><b>陈鼓应先生《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1版)<br>曹础基先生《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24年10月第1版)</b><br></div></div> <p class="ql-block">【往期回顾】</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4x6x3p"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華隨記(序)</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