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丹青寄情,家风永续——访岭南画派传人叶松先生</p><p class="ql-block">叶松</p><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叶绿野大师之子</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楹联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梅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顾问</p><p class="ql-block">在广州一个充满墨香的画室里,我们见到了岭南画派大师叶绿野之子——叶松先生。年过七旬的他,精神矍铄,言谈间透着一种艺术家特有的沉静与豁达。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的宣纸上,未干的墨迹泛着微光,仿佛也照亮了一段跨越七十年的艺术传承故事。</p><p class="ql-block">一、 家学渊源:不可以浪废光阴</p><p class="ql-block">采访自然从叶松先生的父亲,岭南画派巨擘叶绿野先生开始。回忆往昔,叶松先生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敬意与怀念。</p><p class="ql-block">“我们自小在家父身边,受到的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教育,就是‘不可以浪废光阴’。”叶松先生缓缓说道,这句话如同一条精神的轴线,贯穿了他们兄弟姐妹的整个成长历程。“父亲认为,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对于做学问、搞艺术的人。他把所有的心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艺术创作和教学中,也以此要求我们。”</p><p class="ql-block">这种要求,是具体而微的。叶家的孩子们没有寻常孩童那般肆意玩耍的童年,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严格课业。“每天,练字和画画是雷打不动的功课。”叶松先生回忆道,“清晨起来要先练字,沉心静气;下午则要学习画画,从临摹开始,一笔一划,都不能马虎。这个习惯,我坚持了七十多年,直到今天,也从未中断。”</p><p class="ql-block">这种近乎严苛的家教,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叶松先生笑着透露了一个细节:“在我们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六个兄弟姐妹,谁也不准打麻将。父亲认为那是虚度光阴,是无益的消遣。他希望我们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正道上。”这种“戒律”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那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却显得自然而崇高。</p><p class="ql-block">二、 家风传承:画作贡献于社会,子女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叶绿野先生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人格的塑造者。他的艺术理念与人生信念,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p><p class="ql-block">“父亲常说,他的画不是个人的私产,而是贡献给社会和国家。”叶松先生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他一生淡泊名利,心中装的是整个中国画的发展与传承。所以,当他晚年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大量画作,在我們子女都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悉数捐赠给国家和社会时,我们虽然感到突然,但内心深处却能理解。”</p><p class="ql-block">这对于任何家庭而言,都堪称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的流失。但叶家的六位兄弟姐妹,对此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与豁达。“我们每人最终手头留下的父亲真迹,不过三五幅。”叶松先生平静地说,“但我们毫无怨言。因为我们懂得,父亲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大我’,什么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能继承他的精神,远比继承几幅画作来得重要。”</p><p class="ql-block">这种精神的传承,在叶家小妹身上得到了延续。叶松先生特别提到:“我小妹当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一直坚持画画。她和我们一样,铭记着父亲的教诲,在艺术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不求闻达,但求心安。这,就是我们叶家的家风。”</p><p class="ql-block">三、 艺术之路:从工艺厂画师到“以画为乐”</p><p class="ql-block">谈及自己的从艺之路,叶松先生的故事同样精彩。他并没有一直待在父亲的光环下,而是走进了当时更能接触社会百态的工艺厂。</p><p class="ql-block">“我早年在工艺厂工作,主要负责参与古画的修复和工笔画的创作。”这段经历,对他艺术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工艺厂,你需要极其严谨、细致,对传统技法的理解必须深入骨髓。这为我后来的工笔画创作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我至今仍以画工笔为主,正是源于对那段岁月的珍视和对传统精髓的坚守。”</p><p class="ql-block">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叶松先生牢记父亲叶绿野的另一句名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他解释道:“父亲这句话,是艺术创作的真谛。学习他的精神、他的技法,你可以生存、成长;但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模仿,追求形似而失去自我,那你的艺术生命就终结了。”</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在叶松先生的作品中,既能清晰地看到岭南画派所倡导的“融汇古今,折衷中西”的基因——注重写生,色彩鲜丽,气息灵动;又能品读出他个人的思考与探索。他的工笔,在精微细致之外,多了一份历经世事的从容与平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面貌。</p><p class="ql-block">四、 人生境界:不追求头衔的“玩”心态</p><p class="ql-block">与许多汲汲于名利场的艺术家不同,叶松先生对待艺术的态度,显得尤为超脱与纯粹。</p><p class="ql-block">“我现在画画,就是以‘玩’的心态。”他爽朗地笑道,“画画于我,首先是一种乐趣,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追求什么头衔,那都是虚的。有人欣赏,要买我的画,可以;没人要,送给有缘的朋友,也行。关键在于,我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抒发了心绪。”</p><p class="ql-block">这种“玩”并非不认真,而是一种历经千帆后的举重若轻,是一种将艺术融入生命本真的状态。他描述了自己如今惬意的生活:“开心的时候,就约上三五画友,背上画夹,去游山玩水,对景写生。累了,就找个清静地方,小斟几杯,谈天说地,畅论艺道。静下来的时候,就在家练练书法,琢磨布局。这样的日子,快活似神仙。”</p><p class="ql-block">五、 艺术心得:“写字装字法”与整体布局</p><p class="ql-block">说到兴致盎然处,叶松先生干脆铺开宣纸,拿起毛笔,为我们现场讲解起他总结的“写字装字法”,他认为这不仅是书法的要诀,更是中国画构图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很多人画画,技法很好,但题款一上去,整个画面的气就断了。为什么?因为字与画的布局没有融为一体。”他一边演示一边说,“我总结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叫‘大小粗细’四字结合。”</p><p class="ql-block">他写下两条基本原则:</p><p class="ql-block">“第一,笔划多的字,要写得‘幼’一点、‘细’一点;笔划少的字,要写得‘粗’一点。 这样,从视觉上看,笔划多的字不会挤成一团黑,笔划少的字也不会显得轻浮空洞。”</p><p class="ql-block">“第二,笔划多的字,在格子里的占位要‘小’一点;笔划少的字,占位反而可以‘大’一点。 这叫‘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通过这种调整,让一组字在一起时,形成自然的节奏感。”</p><p class="ql-block">他进一步阐释其布局的精髓:“你看一行字,或者一幅画的题款,不能个个字一般大小。要讲究组合,比如‘三大二小’,或‘三小二大’,错落有致。一定要记住,‘大小’和‘粗细’这四种关系要结合起来运用。最终的目的,是让这些字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与画面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他放下笔,郑重地总结道:“所以,一个画家,不单单要会画,更要会写,懂布局。‘字是画之骨,画是字之肉’。书法功底决定了画的格调与骨力。整体构图好,气韵生动,才是一幅好画。”</p><p class="ql-block">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为画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叶松先生站在他的画作前,身影与墙上父亲叶绿野先生的照片仿佛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应。他继承了父亲的勤奋与执着,更传承了那份“艺术贡献于社会”的大家风范与“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创新精神。然而,他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以“玩”为乐、豁达从容的艺术人生路。这,或许正是岭南画派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最温暖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整理人</p><p class="ql-block">李旺清</p><p class="ql-block">深圳技术大学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p><p class="ql-block">梅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