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生涯,是在老家那盏煤油灯静静的陪伴下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时,我已经差不多12岁了,比现在城里同年级孩子大了整整两岁。因为那个年代在农村,孩子上学相对要晚一些,一般都在8岁左右,我自然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农村,没有幼儿园这么个地方,孩子一踏入校门,就是一年级的学生了。习惯了爬坡溜洼、上树掏鸟的孩子,突然间就被束缚住了手脚,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与高年级的学生同处一室,感到极度不适应。但那没有办法,因为在农村根本没有学前适应和过渡那样的地带。</p><p class="ql-block"> 当我上小学时,在父老乡亲之中,除了三两户在门外工作外,其他的人都是靠种地为生,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靠天吃饭”的枯焦生活。那时农村人口多,白天村子里来来往往的还是比较热闹,可一到了晚上,由于山村没有照明,除了窑洞里散发出星星点点的微弱灯光,屋外基本上就是黑灯瞎火的,户外的活动也就戛然而止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点起了一盏盏的煤油灯,条件较好的家户点起了马灯。因为那时候,村里头还没有通上电。电实在是一种稀缺之物,在乡亲们的概念里,压根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电,什么是交流电,还有什么电灯照明那一说,因为他们的祖辈留给他们的就是煤油灯。那时在农村唯一可能用到的电气照明设备就是手电筒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我差不多上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夏天,父亲破天荒的在我们乡政府的供销社买回了一台个头较大的收音机,听母亲说,那台收音机花了一百几十元钱,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说那是父亲卖掉家里的一些农产品,狠了心购置回来的一件算是大件的电器设备了。记得那天,我正在学校上课,听到这个特大喜讯,激动万分,等不上放学,差不多都要归心似箭了。总算等到了下午放学了,我背起书包,也顾不上学校纪律,拔腿就跑,上气不接下气跑回了家。当我第一眼看到那台放在柜台上、十分洋气的收音机时,简直就要乐坏了。在父亲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学着打开收音机的开关,顿时匣子里边传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我还没有听到过这么好听的声音,此时这个静谧的小山村,仿佛一下子就与外部精彩的世界连通了。 那时,有收音机的人家很少,而父亲买</p><p class="ql-block"> 回的那台就算很高档了,放在柜台上,打开播放开关,旋转频道按钮,节目应有尽有。当然老父亲他们还是比较喜欢秦腔之类的节目,声音放的老大,整个院落都回荡着绕梁的余音。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自己都感到特别的幸福、快乐。那只收音机在我家用了好多年,完全是靠安装的六节大号电池在工作的。当到我高中毕业后,那台收音机由于出了故障才不得不退役。记得父亲那时还是感到非常的惋惜。</p><p class="ql-block"> 我那时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坐在那盏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在我学习的时候,家里的收音机早早就关掉了,父母他们也尽量压低了说话声音,或者保持安静的状态,生怕影响到我的学习。于是,我就在那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看着、写着、练着,用心在勾画着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在煤油灯下坐久了,用手指在鼻孔一掏,指尖上沾了淡黑色的东西,又吸进去不少油煤灰啊! </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我们那个小山村,由于没有通上交流电,自然也就不会有电灯之类的东西了。说到用电来照明,那都是在小学课本里看到的,在当时的许多农村,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望。说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有人问列宁“何为共产主义?”,列宁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把共产主义的愿景最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随后就有人更把它具体化、形象化,叫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意思是天下劳苦大众都住高楼大厦,都用电灯电话。可见,电灯电话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何其深远。</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第一次接触电灯,是自己在离开村子,到乡里头参加小学四年级统考时,由于步行路途较远晚上难以回家,就借住在同村一位在乡卫生院工作的叔父家里。到了晚上,一拉电灯开关,瞬间房子里就亮如白昼了,自己那时还有些不适应,都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了。心想这么好的东西,把黢黑的屋子能彻底点亮,什么时候自己的家里也能用上电灯,那该多好啊!考试结束了,我又回到了小山村,回到了自己居住的窑洞里,每天晚上依然在煤油灯的陪伴下,安安静静地学习。</p><p class="ql-block"> 很快,我的小学生涯就这么结束了,我考到了乡里的中学去读书,那已经是1986年夏天了。记得那时,父亲带着我步行十余里地,送我到乡中学去报名。因为那时的乡村没有通班车,也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就连自行车也都少得可怜,唯一可靠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两条双腿了。在南河沟中学,我正式成为一名初中学生。就这样,我离开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从此也就告别了陪伴我整整一个小学阶段的那盏煤油灯。尽管当时乡里头也没有通上交流电,但用柴油发电已经解决了乡里每天晚上的照明问题。当然在学校里,也是靠学生大灶旁边的一间房间里的柴油发电机发出的电解决照明问题的。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看书学习也就更加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等到我的家乡正式通电,那已是10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我已经从西安的一所电力学校毕业,回到了家乡延安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在距离延安市21公里开外的延安发电厂。至此,自己也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力工人。当我一年后,再次回到我们那个小山村时,在国家村村通电政策的实施下,我的家乡也已经通上了交流电,电灯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物件。自从村里通上了交流电,宛若给贫瘠落后的家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父老乡亲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兜里鼓起来的人们,也开始追求有品质的生活了。各种家用电器相继被买回家,过去电视、冰箱、洗衣机这样的常规电器,在农村人看来,那也许以前只有城里人可以享有的现代化设施,现在居然一夜之间走进了农村,出现在了各家各户父老乡亲们的面前。这是一种何当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啊!</p><p class="ql-block"> 通电带来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也是乡亲们真真切切能够感受得到的。特别是电视机相继进入寻常百姓家,先是黑白、接着又换成彩电,足不出户就能够看到外部花花绿绿的世界,真是神奇啊。大家连连称赞,还是共产党好,还是人民政府好啊!我们这些老百姓祖祖辈辈做梦也没想到过,现在居然能过上如此亮堂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后来,不管走到多远,可每次回到这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小山村,总是感到激动和兴奋。看着家家户户的窑洞,大都旧貌换了新颜,家里也有了电器,屋里屋外安装了照明,村子公共区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当夜幕降临,小山村灯火璀璨,一片光明。老家使用了多年的煤油灯早已被老父亲收了起来,放在了看不见的角落里。可陪伴了我小学阶段的那盏煤油灯,留给我的记忆永远是深刻的、是难忘的,它扑闪扑闪的火苗,始终在我的脑海中闪烁着,注定它将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0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