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寒露已过,时间已进入到阳历的十月。早上在孔湖运动遇到一个黑龙江大哥,与其一同跑了大约五公里左右。他说这段时间在黑龙江以北的地方已经开始降雪,芒市的气温真好,不冷不热,空气温度正合适。他说他休假,在芒市现在已经住了一个月时间,过几天休假结束就要准备回府。</p> <p class="ql-block"> 听了大哥对芒市气候的肯定,其实芒市除了气候特别舒适以外,还有很多很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比如景颇族的目腦纵歌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德宏主要是傣族,景颇族聚居的地方,每年这两个节日最为盛大,都是万人狂欢。</p><p class="ql-block">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两个节都相当于春节,空前而盛大。在德宏这片热土上居住着很多傣族与景颇族。这几天正是傣族同胞的“出洼”节。</p> <p class="ql-block"> “出洼”又叫“出洼干朵”节,又叫“开门”节,又叫“点灯”节,有的又叫“干朵”节。通过多年的民间了解,很多称谓都指的是一个节日,只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出洼”有点不好理解,“开门”和“点灯”相对而言应该好理解一些。直面字意很像“开门”和“点灯”之意。广意而言实际还包含了节日很多的含意。“开门”节到来,首先在“开门”节当天晚上在各村寨的奘房内都要开展各种点灯活动。点燃的灯可以根据自己内心所想摆成各种造型。传说“点灯”是在雨季和农忙结束,为了迎接佛的到来,同时庆祝一年的五谷丰登。点灯也可以到各个小河边,把点好的“灯船”放于水中,让“灯”在河中顺水飘动。“点灯”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祈祷健康与平安。</p> <p class="ql-block"> 有了“开门”节,相之对应的还有一个“关门”节。两个节日当地人也分别叫做“出洼”与“进洼”。“进洼”是在傣历每年的九月十五日,阳历大概是在每年的七月。“出洼”是在傣历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日,阳历大概在每年的十月。每年“进洼”时间为三个月,其余的时间都为“出洼”地时间。</p><p class="ql-block"> 相传随着七月雨季的到来,七至十月正是耕种和秋收的季节。这几个月也正是每年当中最忙的时候,在“进洼”以后就不再开展各种礼佛,赕佛,浴佛等活动。传说“进洼”过后,年轻人就不再允许恋爱,即使要恋爱也要等到“出洼”以后。这也不是绝对,应该是谈着地要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农忙之上,还没有谈或是已有好感的在“出洼”以后再谈。“进洼”时间不长,每年“进洼”时间也只是三个月。</p> <p class="ql-block"> “进洼”相之对应的就是“出洼”。“出洼”以后“进洼”不能做的都可以做了。年轻人可以恋爱,恋爱时间够了的便可以结婚嫁娶。“出洼”以后,除了各种活动以外,每年在“出洼”时寨中的中老年人还要带着各种鲜花到奘房开展各种礼佛、浴佛、赕佛等活动。还有“出洼”以后每个寨子里的老年人还要到奘房住上一段时间。在住的这一段时间内,他(她)们只食素食不食肉。除了老人以外,过去在未上幼儿园六岁前的小朋友也要换上衣服去到寨子的奘房内开展各种活动。</p> <p class="ql-block"> 奘房在每个傣族寨内都有一座,是各个寨子开展各种活动的地方。奘房的二楼是开展礼佛活动的地方,一楼及楼外的场地就是开展其他所有活动的地方。比如说“赶摆”。</p><p class="ql-block"> “赶摆”也是每年出洼后开展得最多的活动。从汉语意义中理解“赶”有去参加之意,“摆”有活动之意。“赶摆”就是去参加各种活动。活动都是一些跳舞、唱歌的娱乐活动。过去的活动更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改变,现在好些活动已经不再设置。</p> <p class="ql-block"> 九几年,或者是在九几年以前,出洼后“赶摆”活动举办得特别多。这几天是这个寨子,过几天又是那个寨子。反正在“出洼”以后有赶不完的“摆”,一个寨子接着一个寨子举办。</p><p class="ql-block"> 九几年以前,在傣族生活地好多地方,也包括云南德宏,每年的庄稼只种一季水稻,其它农作物都不种植。在水稻收割后,也就是“出洼”以后“赶摆”都是在稻田之中举行。每个寨子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稻田之中搭起唱歌跳舞的台子,又跳又唱开展各种“赶摆”活动。现在由于各个季节种植的农作物多了,少有空着的田地,“赶摆”也很少在稻田里举行,更的是在各个寨子的奘房内开展。</p> <p class="ql-block"> “赶摆”以前的活动特别多,甚至有很多人卖各种吃的,各种多穿的,很有点像现在长节假日之时举办的各类展销会。现在主要是以跳舞和唱歌为主。有时还有很多民间的团队来参加助兴,白天晚上都有节目。</p><p class="ql-block"> “赶摆”,傣族把参加各种活动都叫“赶摆”。主要的“赶摆”有两种。一种是“出洼”后的“赶摆”,这段时间的“赶摆”主要是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为主。另外一种“赶摆”是泼水节后的“赶摆”,这段时间的“赶摆”主要是以各个寨子请客吃饭为主。各个寨子请各个寨子,各个寨子也请认识的个人、公司和企业。去“赶摆”的人再奉上小礼以表祝贺。这有点像春节拜年,你来我往互相送人祝福。“出洼”后的“赶摆”类似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参加自由,不请不送,也不需以礼以表感谢与祝福。“泼水节”后的“赶摆”也类似参加婚礼,请到才去参加,并以表薄礼,以示庆贺。</p> <p class="ql-block"> “出洼”与“进洼”除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以外,在自然节气上也有一定的意义。“进洼”表示着傣族生活地区雨季的到来,各种农忙耕种活动开始。“出洼”表示着雨季结束,各种农忙和秋收活动结束。农忙结束便可开展各种娱乐和庆祝活动。“出洼”一到“赶摆”开始。</p> <p class="ql-block">注:点灯图片来源于百度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