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悠悠华夏,谱写了历久弥新的恢弘史诗。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文物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而山西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就从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的晋祠开始。</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距离市中心25千米。</p> <p class="ql-block">晋祠(晋祠博物馆)也称晋王祠,是为纪念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而建的皇家祭祀园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祠庙建筑群,集古建、雕塑、园林艺术于一体,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晋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镜台(三晋名泉)。它是展示古代礼乐文化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乾隆的御用翰林杨二酉所写,意思“清水明镜”分前后两部分,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的。</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一座融宫殿、阁楼、亭阁加偌大一个戏台的综合建筑。</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扩建的祠庙建筑,占地793平方米,主体为双层文昌阁(上层祀文昌帝君,下层为七贤祠)。</p> <p class="ql-block">下层纪念的是与晋祠晋水结下深厚情谊的先贤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王琼七位先贤。上层纪念的是文昌帝君。</p> <p class="ql-block">东岳祠又称泰山庙,俗称阎王殿,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保留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正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悬山顶结构,前设歇山顶享堂。正殿内现存壁画描绘阴曹地府场景。</p> <p class="ql-block">而在这大殿旁这棵古树,形状奇特,中间长了一棵子孙树。</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古树繁多,动则都是五百年以上,而这棵侧柏2600年。</p> <p class="ql-block">国槐1500年</p> <p class="ql-block">皂荚树500年</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是晋祠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主祀三国名将关羽,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修,兼具祭祀功能与军事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关帝像</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晋祠的主人唐叔虞祠</p> <p class="ql-block">前后有几进</p> <p class="ql-block">最后面的唐叔虞正殿,元代建造,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姓姬名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周成王“剪桐封地”封他为唐国(后改为晋国)首任诸侯,也就是晋国的开国国君。</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奶奶庙是供奉送子娘娘的明代建筑,为祈求子嗣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奶奶庙也称苗裔堂</p> <p class="ql-block">这个殿内供奉的一块石碑《晋祠之铭并序》是唐太祖李世民行书真迹</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归途中路过晋祠,亲撰御书。赞诵唐叔虞建国的史迹。</p> <p class="ql-block">这棵晋祠内的柏树据说是西周初年所植,已生长了三千年,故称之为周柏。</p> <p class="ql-block">三千年的岁月,至今依然生命力旺盛。</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晋祠中轴线上的正大殿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现存宋代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研究宋代建筑的“活标本”。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该殿坐西朝东,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高19米,其建筑技术、艺术彩塑及楹联文化均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原为纪念唐叔虞而建,后改为祭祀其母。建筑采用宋代《营造法式》规范,代表北宋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它采用重檐歇山顶和黄绿色琉璃瓦剪边设计(属规模等级极高皇家建筑),前廊八根木雕蟠龙柱(雕于1087年)。蟠龙也是皇家专属造型,按规格九龙是皇帝,八龙是皇后待遇。它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正中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姜子牙的女儿邑姜。</p> <p class="ql-block">整个大殿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殿内保存43尊宋代彩塑,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姿态自然,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她们普遍身高1米6左右,有老有少,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还曾特地来此考察,揣摩这些宫女表情、形态。</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两侧廊中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 鱼沼是养鱼的池子,飞梁是跨越的桥梁,合起来就是“跨越在鱼池上的桥梁”,北宋年间建造,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桥面呈立体交叉十字形古桥,东西方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方向是斜坡。整个桥梁看起来像飞鸟展翅。</p> <p class="ql-block">底部34根石柱支撑,上面是木质的斗拱和横梁承托整个桥面,故千年倚立而不倒。</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评价其为“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孤例”。也是晋祠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年间重修,四面通透,形如凉亭建筑。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专用于供奉圣母邑姜祭品的享堂,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我国现存唯一兼具殿阁功能与亭式外观的古建筑。既是一个庄重的大殿,又是一个宽敞的凉亭。故称为中国最早的冰箱。</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匾额“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由太原举人高应元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捐建。单檐歇山顶,通体覆盖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也是晋祠国宝级建筑。</p><p class="ql-block">坊前蹲坐一对北宋铁狮,铸造精美,为牌坊增添雄壮气势。</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四铁人是宋代铸造的大型铸铁人像,现存三尊北宋原物(1097-1098年铸造)及一尊民国补铸像,以精湛工艺和传奇故事闻名。</p> <p class="ql-block">铁人形象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前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台骀庙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祠庙,内供台骀神像( 上古治水英雄台骀)及土地神、五道神像,兼具历史、文化与宗族祭祀价值。</p> <p class="ql-block">公输子祠是供奉中国建筑业祖师爷鲁班(公输子)的专祀祠堂,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鲁班像</p> <p class="ql-block">“晋阳第一泉”难老泉的历史可追溯至《山海经》记载的“晋水出焉”,北齐时期得名于《诗经·鲁颂》“永锡难老”之句,寓意泉水永不枯竭。唐代李白曾以“晋祠流水如碧玉”咏叹其景。</p> <p class="ql-block">泉水自悬瓮山断层岩涌出,平均流量每秒1.8立方米,常年水温17℃,水质清澈,属重碳酸型,含多种矿物质。</p> <p class="ql-block">泉水从龙口喷涌而出,许多人排很长的队去取难老泉的水。</p> <p class="ql-block">排队取水的队伍一直延升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晋祠兼具了古建的历史厚重感和山水园林的自然美</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个朝代都在此留下不可复制的国家级文物,所有在此作出贡献的各朝代的工匠们共同完成了跨越三千年的伟大工程——晋祠。</p> <p class="ql-block">这是晋祠博物馆外晋祠公园(免费公园)新造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占地面积为185公顷。</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风景区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白龙洞位于天龙山东西两峰交汇处,始建于北齐时期,是古人祈雨的重要场所,后经明代修缮,现存建筑保留了北齐廊柱等原物。为天龙山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白龙洞的右侧一块山崖壁上有冯玉祥将军题词</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动物,森林覆盖率达70%。</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大小石窟共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p> <p class="ql-block">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建凿年代为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细腻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是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p> <p class="ql-block">东峰共12窟</p> <p class="ql-block">摩崖大龛,建漫山阁,“佛阁停云”为天龙山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龛内上层雕倚坐弥勒佛,下面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座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峰有13窟</p> <p class="ql-block">东西二峰总共有造像500余尊,它以精炼、细腻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艺术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位。</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p> <p class="ql-block">七松坪 因有七棵松树环抱生长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蟠龙松 位于圣寿寺山门前,它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向四面辐射平伸,形如华盖,状似盘龙,绿荫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仿佛一把巨伞,又像一个天然凉棚,迎候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这就是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p> <p class="ql-block">天龙寺(又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位于天龙山半山腰,是天龙山核心人文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