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2025年10月7日晚上,70多位原漳州毛巾厂1975年进厂的工友及其他工友,在漳州高新区龙江岁月诚东餐厅牡丹厅举办“纪念漳州市毛巾厂1975年入厂50周年暨老工友聚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现场气氛热烈,时隔几十年,很多工友都是多年未见。大家畅述在毛巾厂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50年前,正是中国社会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末期。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还在农村插队,很多城市青年,没有安排工作。而很多工厂的职工,到了退休年龄了,还没办法办理退休。因此,国家出台了在职职工退休补员办法,以及按政策留在城里的待业青年安排工作的规定。</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漳州毛巾厂也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了招新工人指标。因此,从1975年11月开始至1976年,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了漳州毛巾厂招收新工人100多个。 </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厂里多年没有这样大规模招工。当年的毛巾厂在职员工不到200人,这次一下子就招进来100多个新职工。而且,年龄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给当时的毛巾厂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充满生机。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有一份国家劳动计划部门批准招工的正式工(俗称:固定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何况,这批人很多都是从华安、长泰等农村上山下乡插队多年,顶替父母退休补员回城的人。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固定工作。通过短时间学习以后,厂里就把我们这些人分到厂里的各个工序,跟老工人师傅学习岗位技术。这些老工人师傅,也无私的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这些人,正值年轻,求知欲及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很快,我们就掌握了基本操作要领。不久,我们这些人就正式分配到各个岗位。多年以后,很多人都成了生产技术骨干。</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这些人。大部份都是从三年学徒工做起。当时的学徒工第一年月工资是18元,次年是21元,第三年24元。然后转正。转正后,月工资也才不到40元。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说:当时的厂领导是很有眼光的,大量招年轻人进厂,其一能补充新生力量,加快生产发展。二能节省成本;用低成本,就可以培养大批能独立上岗的熟练工人,其三,从宏观来看,还可以为国家分担困难,解决上山下乡回城青年及留城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p> <p class="ql-block">末任厂长陈玲致辞</p> <p class="ql-block">参加聚会的全部老工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老工友们举杯祝健康</p> <p class="ql-block">调出去的老工友也回“娘家”共聚</p> <p class="ql-block">原机修工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