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渡史前遗存记:象骨、土墩与城垣里的文明初声

明月行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皖江奔流至安庆,古有“宜城渡”横亘江畔,渡头潮起潮落间,藏着三段跨越时空的史前密码——西郊官洲的古象下颚骨、皖河农场的墩头土墩、城北的张四墩环壕聚落。这三处遗存皆傍宜城渡水系而生,从三十万年前的自然印记,到数千年后的人文聚落,悄悄勾勒出宜城渡畔最早的文明轮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先与宜城渡结缘的,是那具沉睡三十万年的古象下颚骨。上世纪70年代末,宜城渡西郊官洲的凤凰村渔民,在江上捕鱼时意外捞起块三十多公斤的褐色硬骨。洗净泥污,牙床的弧线仍如皖江波痕般清晰,齿槽排列齐整,仿佛能想见这头巨兽当年在渡畔湿地啃食水草的模样。专家考证后确认,这具化石距今整整三十万年,全国罕见。它恰似宜城渡的“远古水文志”:彼时的宜城渡周边,长江支流织成水网,湿地连片、气候温润,既养得起这般庞然象群,也为后来先民“逐渡而居”埋下了自然伏笔——这份被古象验证过的宜居水土,正是宜城渡文明萌芽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承接这份自然馈赠的,是宜城渡南侧皖河农场的墩头土墩。1985年文物普查时,这座“倒扣锅底形”的遗址在练城大队田野中显露真容,面积6.5万平方米,北临皖河、南近长江,恰在宜城渡辐射的水系范围内,完美适配先民农耕渔猎的需求。虽上层商文化层遭推土机破坏,但新石器时代的遗存里藏着太多惊喜,尤其是同年皖河农场的韩可华在此采集到的白石石雕人面像。他见石像古朴别致,当即送至安庆市博物馆,后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石像仅巴掌大小,呈椭圆形,高4厘米、宽3.5厘米、厚1.5厘米,鼻眼口鼻分明,头发胡须的纹理稚拙生动,反面上部对钻的小孔,想来是宜城渡先民系绳悬挂的信仰信物。此外,墩头遗址出土的夹砂红陶鼎、彩陶背壶与磨制石斧,既透着薛家岗文化的工艺水准,又融入了宜城渡本土的审美与实用需求,藏着宜城渡先民最早的人文表达——他们依渡而居,用陶土捏出烟火气,用石头刻出对世界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说墩头土墩是宜城渡畔的聚落雏形,那城北张四墩的环壕遗址,便是先民在渡畔筑起的“史前城郭”。其发现还藏着一段偶遇:1976年早春,怀宁县中学的蔡学愚老师为家访,过宜城渡支流石塘湖摆渡至三义村,下船时一脚陷进泥沼,意外捡到两块磨制石片。凭着对文物的敏感,他将石片送至县文管所,经省文物部门鉴定,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张四墩遗址就此揭开面纱。如今再看遗址细节,“城”的雏形格外鲜明:核心区环形壕沟宽约5米、深近2米,内侧留着夯土痕迹,既是抵御渡畔汛期洪水的屏障,也是划分聚落边界的标志;壕沟内出土的陶片里,不少内壁残留着稻壳印痕,这些被有意掺入陶土的稻壳,暗示稻作农业已成为宜城渡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支撑着聚落的稳定聚居;石器中除了开垦土地的石斧、加工木材的石凿,还有磨制精细的石犁残件与狩猎用的石镞,石犁提升农耕效率,石镞守护家园安全,再加上集中的灰烬层与规整柱洞(先民房屋遗迹),足以证明这里已不是零散村落,而是宜城渡畔有规划、有组织的“聚落中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这三处遗存虽相隔数万年,却都与宜城渡的水系紧紧相连:古象骨见证渡畔远古湿地,墩头土墩依皖河而建,张四墩遗址近石塘湖支流,仿佛一代代先民沿着宜城渡的水脉,从“逐水草而居”走向“筑城而聚”。从凤凰村渔民捞起的象骨,到韩可华送检的石雕,再到蔡学愚偶遇的石片,宜城渡的史前遗存总在普通人的偶然发现中显露真容,而这些遗存串联起的,正是宜城渡畔文明从自然孕育到人文创造的完整链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宜城渡古渡虽已不存,但古象骨与石雕人面像仍在博物馆里诉说往事,墩头土墩仍在田野中守望,张四墩的环壕痕迹虽淡,却能让人想见当年先民在渡畔耕田、筑屋、祭祀的场景。这三处遗存,是宜城渡最早的“文明档案”,它们证明: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皖江畔的宜城渡,就已响起了文明的初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