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风雨中的城与人 ‍

JWH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JWH / 166280945</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老舍先生的《八方风雨》,像在昏黄的灯下听一位老者絮谈,没有激昂的呐喊,没有刻意的渲染,却字字都浸着岁月的厚重。这部回忆录写的是抗战时期他从济南到重庆的流离岁月,可翻开来,看见的不只是一个文人的逃难史,更是一座城、一个民族在风雨里的喘息与挺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难忘先生笔下的济南。那不是游记里供人赏玩的“泉城”,是有烟火气的“家”。他写大明湖的荷花,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阔,是“荷叶上的水珠,那么圆,那么亮”的细碎欢喜;写趵突泉的水,也不夸它“天下第一泉”的名头,只说“水从地下冒出来,没声儿,可是有劲儿”。可这样温柔的城,在战火里碎了。他离开济南的那个清晨,“街上静得怕人,只有卖早点的小摊,冒着一点热气,像个孤独的信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告别,只有“回头看了一眼城门,觉得它瘦了”的轻描淡写——可就是这“瘦了”二字,藏着多少不舍与无奈。后来在重庆,他夜里梦到济南,“梦里的趵突泉还在冒水,只是水变凉了,凉得像泪”。原来最痛的怀念,从不是呼天抢地,是连梦里的风景,都悄悄染了愁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生写流离,也写普通人的暖。在武汉,他住在一家小客栈里,隔壁是个拉黄包车的师傅,每天回来都要敲敲他的门,“先生,今天街上太平,没听见枪响”;在重庆的防空洞里,有位老太太总揣着几块红薯,见了他就塞过来,“读书人费脑子,吃块甜的补补”。这些人都不懂“家国大义”的大道理,却用最朴素的善意,在风雨里搭起了一座小暖棚。先生说:“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我们能熬过来——不是因为有多少英雄,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像野草一样,风一吹就弯,风一过又站起来。”是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今天能多活一天,就多帮一个人”的实在,可正是这些细碎的善意,织成了民族最坚韧的底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让我动容的,是先生在风雨里的“不逃”。他本可以像有些文人那样,躲到后方安心写作,可他偏要跑遍各个城市,组织文艺界的人办刊物、演话剧,“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的笔,也是武器”。在重庆,他住的屋子漏雨,“下雨的时候,要把脸盆、水桶都摆出来接水,叮叮咚咚像在奏乐”,可就在这样的屋子里,他写出了《四世同堂》的初稿。他说:“我不能躲,我是中国人,我的笔要跟着我的心,留在这片受苦的土地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笔不能停”的坚持——原来文人的风骨,从不是站在高处指点江山,是在泥泞里也要把字写得端正,在风雨里也要让声音传得更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正好,可我总想起先生笔下的那些风雨。如今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防空洞里躲炸弹,不用在漏雨的屋子里写作,可先生留下的东西,却从未过时。他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风雨,是在风雨里依然能看见荷花上的水珠,能接过陌生人递来的红薯,能把笔握得更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曾在风雨里喘息的城,如今早已繁花似锦;那些曾在苦难里坚守的人,也成了历史里的星光。可当我们再读《八方风雨》,依然能触摸到那份滚烫的初心——对土地的爱,对普通人的暖,对正义的坚守。这或许就是老舍先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无论风多大,雨多急,只要心里装着爱与希望,就永远能“站起来,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秋于泉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