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重走红军路

梁野山人

<p class="ql-block">中秋前夕的风,裹挟闽西的湿润与赣南的炽热,在武平与瑞金的山水间悠悠穿行。我们9位退休老同学,重走55年前野营拉练红军路,两部车,载着满车的故事与念想,从家乡武平出发,驶向红都瑞金。</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还是初二的学生与高一届的学兄学姐们,组成武平一中野营拉练第一营,学习解放军,野营拉练走红军路。如今我们两鬓已染霜华,年近古稀,相邀再走一次这条浸满红色记忆的路。</p> <p class="ql-block">车窗外的景致过渡到江西会昌的地界。当"长岭小学"的轮廓映入眼帘,我们来到当年跨出省界、进入江西的第一个宿营地。昔日的长岭公社今已并入筠门岭镇,成了长岭村,而长岭公社小学早已旧貌换新颜。我们9人特意在校门口合影,照片里的我们虽已两鬓斑白,却难掩重游故地的激动,对往昔青春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当行程驶过150公里后,我们来到"共和国摇篮景区.叶坪游客中心"。当眼前标志性红星闯入视野时,心中那份悸动,竟与年少时第一次听闻红军故事时一般无二。红都景区的停车场免费停放,65岁的老人免费进景区,同行有两位同学忘带身份证,我与验票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后,一视同仁放行了。</p> <p class="ql-block">踏上叶坪景区的石板路,眼前是错落的客家风格建筑,墙上的红星、标语,瞬间将时光拉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我们先是来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那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前,飘扬的红旗与金黄的五角星交相辉映,一如当年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走进旧址内部,看到复原的会场陈设,那枚巨大的金色五角星下,"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标语依旧醒目。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先辈们在此运筹帷幄,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擘画蓝图的场景。几位老同学站在会场的长凳旁,不禁低声交谈,回忆起五十五年前拉练时,听老红军讲述苏维埃政权建立故事的情景,彼时的懵懂少年,如今已能深刻体会其中的份量。</p> <p class="ql-block">行至毛主席旧居,屋后那棵千年大樟树格外引人注目。它树龄已达1110年,是一级保护古树,粗壮的树杈间嵌入卡住一颗飞机炸弹,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当年毛主席经常在这棵千年古樟树下读书看报与群众交谈。1933年春的一天,毛主席在旁边住房内办公,国民党军飞机对叶坪进行轰炸,一颗炸弹掉落下来,正好卡在这棵古樟树的树枝中,没有落地爆炸。</p> <p class="ql-block">那座质朴的土黄色建筑,门口"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熠熠生辉。进入厅堂,毛主席的卧室里面的陈设简单而朴素,一张木床、一张书桌,桌上的煤油灯仿佛还留着当年的温度。我看着墙上的照片与文字介绍,脑海中不断闪现55年前野营徒步时,听着红军长征故事、立志要传承这份精神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叶坪广场大樟树下,我们驻足良久,这几棵见证了无数红色历史的大树,如今枝繁叶茂,一如红军精神的生生不息。我们一行9人站在树下,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在此休整、村民们箪食壶浆迎接红军的画面,也看到了55年前那个背着被包、脚步铿锵的少年自己。</p> <p class="ql-block">行至红军纪念园,那座子弹型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瞬间攫住了我们的目光,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它矗立在绿茵之上,周身嵌满的石子似是革命烽火的印记,塔下四周立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题词碑,每一笔字迹都在诉说着对先烈的追思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列宁台的红五星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当年红军战士曾在此宣讲革命真理,那声音仿佛仍在红土地上回荡。红军烈士纪念亭白墙灰瓦,古朴庄重,亭内的陈设默默纪念着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英魂。</p> <p class="ql-block">博生堡的砖石墙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它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赵博生而建,每一块砖都承载着一段悲壮的故事。侧对面是纪念红军将领黄公略的公略亭。</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们动容的是红军检阅台,它虽历经沧桑,却依旧保留着当年的风貌。我们9人在此驻足合影,镜头定格的瞬间,恍惚看到55年前那个背着被包、在拉练途中仰望革命遗迹的少年自己。如今两鬓斑白,重站在这检阅台前,心中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岁月变迁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叶坪景区,我们又驱车8公里,来到瑞金红井景区,仿佛踏入了一座立体的红色历史博物馆。毛主席旧居前,新老影照的对比最是动人。新照里,游人如织,旧居的黄泥墙在阳光下焕发生机;老照片中,穿着朴素的学生带着崇敬的神情集体留影,时光在影像的更迭中流转,不变的是人们对革命先辈的追思与缅怀。</p> <p class="ql-block">而旧居大厅里,毛泽东、徐特立、谢觉哉、何叔衡的塑像围桌而坐,仿佛正热烈讨论着革命大计,那神态、那场景,让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真切感受到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赤诚。</p> <p class="ql-block">那棵毛主席旧居门前的大樟树,枝繁叶茂,如同一把巨伞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树上挂的铸铁钟,是近年新增的景致,它静静伫立,似在无声地讲述着往昔的岁月,提醒着每一位来访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红井旁,永远是人山人海的景象。那口由毛主席带领战士和群众开挖的水井,如今依旧清水潺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早已随着井水的滋养,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人们排着长队,只为亲口品尝一口红井水,在清甜的滋味中,与历史来一场亲密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组挖井塑像栩栩如生。塑像中,毛主席与战士、群众并肩劳作,神情专注而坚毅。那一个个生动的姿态,将当年挖井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仿佛能看到锄头起落间的铿锵,听到军民齐心的欢声笑语。这组塑像 是对那段艰苦奋斗岁月的生动复刻,更是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永恒致敬</p> <p class="ql-block">在红井景区,每一处景观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旧居的新老影照,是历史传承的见证;大樟树与铸铁钟,是时光沉淀的印记;红井的人潮与挖井塑像,是红色精神的延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红色画卷,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真切地触摸到那滚烫的红色脉搏,感受到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在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群中,分布着众多中央政府下属部门旧址。有负责土地山林水利的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山林水利局,统筹国民经济的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开展调查统计的调查统计局。</p> <p class="ql-block">还有管理财政的财政人民委员部、推动教育的教育人民委员部,以及承担印刷出版的中央印刷厂、中央出版局和中央印刷局等。这些旧址见证了苏维埃政权在各领域的治理实践,是红色历史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在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前,跨越时光的合影在此定格。这里的红色五角星、镰刀锤子标志,见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建设的早期探索。当年的青涩学生已成古稀老人,旧照里的青春面庞与今时的沧桑容颜交叠,见证着岁月流转,更续写着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承,让革命历史的精神火种,在时光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红都瑞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红色的传奇。这段重走红军路的旅程,不仅是在回望青春,更是在与那段伟大的历史对话,在传承那份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在这里,我们仿佛与革命先烈隔空对话,深刻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份红色基因,经岁月沉淀,在我们心中愈发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