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行--(D12)2025.10.1 铭记历史,寻访珍宝与虎头

叶落尘抚

昵称:叶落尘抚<br>美篇号:1196733<br>图片:来自自拍<br>文:创作过程中借助AI生成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日,国庆佳节。天公虽不作美,虎林市笼罩在阴云之下,偶有阵雨,但这丝毫未减我们东北行第十二日的期待。今日目的地——珍宝岛,一段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记忆。车轮碾过破晓的微光,我们离开了抚远。</p> <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开路上可能的耽搁,我们清晨6点便整装出发。早餐是简单的玉米、鸡蛋和牛奶,虽不丰盛,却足以支撑我们开启一天的行程。窗外是无垠的东北平原,绿意汹涌,天地开阔得让人心生敬畏。原计划五小时的车程,因路况比预想中复杂,最终用了近六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将近中午11点45分,我们终于抵达了珍宝岛乡。远远望去,江边那块镌刻着"百年首捷,一岛独胜"的石碑格外醒目,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p> 今日午餐点 对面是俄罗斯哨岗 <p class="ql-block">  珍宝岛,满语意为"军队营盘",因形似元宝而得名。它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方一侧,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我们虽因军事管制无法登岛,却有幸乘上游艇环岛游览。18分钟的航程里,船行乌苏里江,江水浑黄平静。远远的,那个形似元宝的岛屿静静地卧在江心,绿树掩映,看似寻常。若非导游提醒,几乎要错过。就是这方寸之地,在1969年的那个春天,枪炮声撕裂了宁静。我的目光试图穿透时光的帷幕,看见年轻的战士们在这弹丸之地上,用热血捍卫了脚下每一寸土。江风拂面,看着这座面积仅0.74平方公里的小岛,带来丝丝凉意,也带来了历史的沉重回响。18分钟的凝望,太短,短到不足以看清它的轮廓;又太长,长到足以让家国情怀在胸中翻涌成潮。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地理名词,而是民族气节凝结成的活生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苏联军队悍然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在三天的激战中,顶住了敌人多次进攻和炮火轰击,最终保卫了国家领土。这段历史,让珍宝岛成为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离开珍宝岛,我们马不停蹄赶往下一站——虎头要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虎头要塞是二战期间日本关东军秘密修建的军事要塞,耗时六年,征用劳工两万余人,素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更见证了他们的最终覆灭——这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  穿过虎头要塞博物馆,胜利广场尽头便是知青老街。“人民供销社”的木牌依稀带着旧日温度,橱窗里的搪瓷缸和旧粮票静默如时光注脚。军垦战士们肩扛锄头的雕像在阳光下泛着青铜光泽,衣褶里藏着黑土地的坚韧。知青大舞台的红旗仍在风中翻卷,仿佛仍有激昂歌声穿透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老墙前触摸斑驳标语,忽然懂得——所谓精神,不过是把最滚烫的青春,种成一片不会凋零的江山。</p> <p class="ql-block">  最后又走进了最撼动心魄的二战终结地"纪念园区。抗日英雄的雕塑庄严肃穆。我们在雕塑前驻足致敬,又参观了平型关大捷、诺曼底登陆、台儿庄战役等历史场景的雕塑群。每一座雕塑,都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而这里的守军负隅顽抗,将战火延续了整整十一天,直到8月26日。炮火最终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画上了真正的句号。站在出口,重见天日,阳光刺得人几乎睁不开眼。光明与地下的永恒黑暗,仅一门之隔。这迟来的终结,让虎头的悲剧更添一抹荒诞与苍凉。</p> <p class="ql-block">  下午4点50分,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游览,抵达虎林市好时光商务酒店。回望今日行程,虽有一半时间在路上,却收获满满。更幸运的是,下雨时我们恰好行车途中,到了景区雨便停歇——仿佛连老天爷都在眷顾我们的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们在历史的足迹中穿行,从珍宝岛的自卫反击到虎头要塞的终战时刻,每一处遗址都在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这一天,我们在历史的足迹中穿行,从珍宝岛的自卫反击到虎头要塞的终战时刻,每一处遗址都在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