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哨马营,明朝极冲之地” ——探访陕北36座古堡龙州堡(三)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二百四十七

任可

在高阜眺望,龙州四周群山环峙,其西南边老虎脑山似大虫翘首,中间低凹平坦,涧中沙嘴河、坪庄河将龙州切割成大涧和小涧几块。古堡的北墙山下,水库犹如一块巨大的天然绿宝石镶嵌在黄色加红色的山涧之中,这道深涧在光绪《靖边县志》中称作“寺湾河”,发源于龙州堡城下西北角的红色山崖中,历史上曾是接纳周边多条溪涧汇入的芦河支流,建国后截为多座水库,龙州堡城下者名为土桥水库,是龙洲镇的重要水源地。 不难想见,明代修建龙州堡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实现对这条靖边地区东部重要水源的保护和控制。在陕北干旱地区呈现出与水的交融的独特的地貌的“龙州堡”是不是与龙真的有关系,说来也怪,刚思绪到此,一阵大风刮起,铜钱大的雨点打在松软的土地了扬起土花,我们赶紧跑进车内,先躲雨再说。 坐在车内望着古堡、群山、水库,绿树在烟雨之中形成的最为的自然之美,突然怀念起与此相关的另一古人,他就是我最喜欢的宋朝诗人并在此建营扎寨的范仲淹范老夫子。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其生平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贯穿,影响深远。可惜他只活了64岁。他一生在政治、军事、文学领域均有卓越贡献,是北宋士大夫精神的代表人物。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是说一下他与龙州堡相关的军事和文学的事迹。 康定元年(1040年)起,他主持西北边防,他针对西夏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推行“修城筑寨、屯田固守”策略,加固延州等要塞,修建了青涧城、大顺城等堡垒,形成防御体系,龙州堡就是在这个时候由他而建,有效遏制了西夏的进攻。这就是“范仲淹哨马营”的记载。为什么我总喜欢古文献的引文,因为范老夫子名气太大,西北地区各地方文旅只要有个古城遗址,都千方百计的要挂上范仲淹所建。 在文学成就方面,除最著名的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外,就是以苍凉豪放为代表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体现他忧国忧民情怀。我们今天坐在现代科技万里的汽车里观赏的是龙州堡山水风景,而范老夫子做为守边大将军,他在萧瑟秋风的时节,视察石堡寨,看到民生凋敝,田园荒废,战争频繁,将士疲惫,此刻心潮起伏,思绪联翩,即兴吟咏了传世名篇《渔家傲·秋思》,留下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千古名句。 古人描述山的字很多“ 峰”、“岭”、“峦”、“岳”、“峭”、“崖”、“崮”、“麓”、“岑”、“ 岫”、“嶂”。作为文学大师的范老夫子,那么多字不用,而独特用了一个嶂字呢?为了这个嶂字,我专门的查了字典。峰:指山脉或山地中相对突出、高度较高的尖顶部分,如珠穆朗玛峰。 岭:通常指高大的山脉,或是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如长白山、太行山。峦:意为小而尖的山,常有“层峦叠嶂”之说,形容山峰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岳:表示高而大的山,如“五岳”,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峭:指高而陡的山,如孟郊《巫山曲》中“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描绘了山的陡峭。崖:指山陡立的一面,常见于“悬崖峭壁”等词语中。崮:指四周陡峭顶上较平的山,如山东的孟良崮。麓:意为山脚,如“山麓地带”。岑:表示小而高的山,普陀山最早叫梅岑。岫:本意是山里面的洞穴,文言文中也可指山峰。 而“嶂”指高险像屏障的山。如《水经注》中就有“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嶂岭层云”的描述,以“嶂”形容山峰高耸险峻、连绵不绝,如同屏障一般。成语“层峦叠嶂”也是用以描绘重重叠叠的山峰。当你用脚亲自踏在龙州堡的土地上,目睹眼前的山,不高不大,山头有点胖胖的,不似“ 峰”、“岭”、“峦”、“岳”、“峭”之类,才能理解范老夫子的文学功底是多么深厚,“嶂”是描述这里山的最佳的字。 另外我试想范老夫子是不是还有另一个寓意,“嶂”指高险像屏障的山 。屏障二字是不是象征着有每个固守边疆的城寨就像一个个重重叠叠的山峰,是阻挡西夏铁骑的长城屏障呢?文学的事各有各的理解,我这个也只是一点探讨吧。总之,嶂这个字用的十分绝妙。 光阴似箭,日月穿梭,当历史改朝换代到明朝后,逃往河套地区的蒙元残余军事力量,经常快马轻兵侵袭骚扰边防和内地,龙州堡作为“系极冲之地”,百姓苦不堪言。据中国长城志文献记载题为达贼声息事:“嘉靖四年又据龙州城把总、指挥金事刘钺呈,据坐堡百户周淮呈,据水脑墩夜不收高思义报:六月十七日未时,该军人徐伏瞭见达贼三十余骑,到墩东空拆墙进入, 一半在水脑涧, 一半往东清平堡、钱儿梁去讫。本职当同本城经过游兵营千户赵聪带领马步官军四百五十员名,驰至龙州墩梁。贼见官军追逐,又见清平堡把总、指挥周继勋亦领兵前来,出边遁去。查得芦草沟余丁贾海 男贾舍儿小、龙州余丁刘毛哇哇在彼打草,被贼抢去。随据清平堡把总、指挥使周继勋亦呈相同。查得清水河捉去秦家畔余丁党柰使女一 口、米脂县民人李彪幼女一口。 为了维持边境的安全,确保民的安全,加强城堡的守卫力量成了明王朝的当务之急。需要说明的是榆林西路计十四堡,自龙州城至盐场堡计五百余里,俱系平川,无险阻,处处皆可掏墙而入,最为要害。《图书编》。而龙州堡边外寇路圆湖儿、七眼井二处,俱有水泉,大虏驻营之地。蒙元残余军事力量不仅小股袭扰,时常组织大规模的抢掠。 在此严重的形势下,据《延绥镇志》记载明时龙州堡驻军情况: “明制军丁并守瞭军共五百五十七名,马、骡二百四十七匹。"设操守、坐堡、把总各1名。守瞭巡防大边 “三十四里,墩台二十五座"(建堡后5年修筑大边长城)。 下面这个战例足以说明龙州堡在抵抗蒙骑侵扰的悲壮。据中国长城志记载:正德四年(1509)闰九月二十五日 是月初,鞑靼伏大队于延绥边外,遣轻骑入攻新兴堡。……。是后,鞑靼遂入边散掠,复围困总兵官吴江于龙州城,值参将王勋亦统兵至,与吴江夹攻,乃退敌。嘉靖四十年(1561)六月二日 ……。鞑靼自镇靖堡入,扑杀缮塞卒3000余人,驻龙州10余日始遁。至是,革李希靖任,李辅下按臣逮问。 龙州堡,秦时明月,汉家关隘,飞将挽弓,胡马奋蹄,从宋朝的范仲淹到明朝的守边将士,在这片龙的地方与侵扰的游牧铁骑相互厮杀几百年互有胜败。它“东西扼要、榆定中分”在抗击蒙元残军的侵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城墙遗址残缺不全,到处是烂砖碎瓦,残垣断壁,野草丛生,狐兔出入,成了一座荒城。但历史不会忘记,它曾经守护了故乡的明月,保卫了一方百姓的安宁。 2024年10月22日于龙州堡<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