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中共鲁山县委原书记张柳松与宝丰大博瓷画的文化之路 </p> <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艳阳高照。我们影友一行数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宝丰县大博瓷板画艺术有限公司,拜见中共鲁山县委原书记张柳松同志。围绕瓷画艺术、运河文化,我们的谈话持续了近三个小时。从老书记布满老茧却依然有力的手掌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更读懂了他所创建的大博瓷板画,如何以瓷为媒,让流淌千年的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张柳松,平顶山市政协原副主席,中共鲁山县委原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漫步瓷画天地:一座承载着千年瓷韵与运河文脉的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 刚踏入公司大门,老书记便大步迎向我们。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腰杆笔挺,步履稳健,丝毫未见一丝老态。他古铜色的面庞泛着红光,爽朗的笑声震落门楣上的轻尘,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掌传递出灼人的温度:“欢迎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他的引领,迈入厂区核心——占地 15000 平方米的汝艺瓷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座博物馆,宛如一座 “瓷艺文化宝库”,其中最醒目者,当属运河展厅。置身其间,仿佛穿越千年运河时光:20 多幅历代运河主题长卷沿墙铺展,《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千里江山图》的壮丽风光、《富春山居图》的雅致意境,皆以瓷为质、以釉为墨,展现出运河两岸的人文盛景。从治水的大禹到疏浚运河的历代先贤,18 位运河功臣瓷画,每一笔勾勒,都饱含敬意,让 “运河脊梁” 跃然瓷上。</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直重视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这些中华文脉,我们做这些瓷板画,就是想把运河的故事刻在瓷上、留在心里。” 老书记指着一幅大禹治水瓷板画,语气中满是坚定。 </p><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央,一幅40 米长《运河人物书画卷》 格外引人注目。这幅长卷以 “运河水滋养文化” 为脉络,从唐代到近现代,将郑板桥、扬州八怪等 125 位受运河滋养的书画名家尽数收录,每位人物身旁都配其代表作,堪称 “行走的运河文化史”。因运输不便,这幅长卷每 8 米设一道 “运河水纹” 接缝,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暗合了“运河连绵不绝” 的寓意,尽显巧思。</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现已在北京通州展出,不少老师带着学生去参观,孩子们指着瓷画上的人物询问,让讲述他们的故事。这就是文化传承的样子啊!”</p><p class="ql-block"> 说起展览引起的反响,老书记的眼角溢出了笑纹。</p><p class="ql-block"> 二、触摸瓷画匠心:十几年研发铸就 “大薄轻韧透” </p><p class="ql-block"> “你们摸摸这块瓷板,感受一下咱的真功夫!” 在展厅展台前,老书记拿起一块玉瓷画递到我们手中。指尖触碰到瓷面的瞬间,便觉温润如玉——这便是大博瓷板画历经十几年研发的核心成果。 </p><p class="ql-block"> 如今公司的产品涵盖玉瓷画、不锈钢瓷画、铝板瓷画、钛板瓷画等多个品类,且都具备 “大、薄、轻、韧、透” 五大特性。最薄的瓷板仅 0.2 毫米,薄如蝉翼却能卷曲打孔;最大的瓷画长达 16 米、宽4.6 米,足以铺满一面墙体;而重量较传统瓷板轻 60%,韧性又堪比金属,即便弯折也不会破损;透光性更佳,灯光透过瓷面时,画面色彩鲜活灵动。 </p><p class="ql-block"> 这般惊艳的特性,源于两大创新工艺的突破。一是公司从意大利、以色列引进数码摄影与微喷工艺,彻底解决了大面积瓷画印刷的精度难题——以往传统手绘难以实现的巨幅画面,如今通过高清数码扫描、精准微喷上色,不仅人物发丝、山水纹理清晰可见,色彩还能做到持久鲜亮,避免了传统瓷画易脱色、褪色的问题;二是在材料上大胆创新,将不锈钢、钛、铝等金属材质与瓷釉结合,经过预化、活化、磁化、强化四重特殊处理,让瓷画兼具耐腐蚀、耐高温的特性,即便在海风盐雾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历经五年考验仍色泽如新。 </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大薄轻韧透’,我们走了不少弯路。” 张书记指着实验室里三百多个标有日期的釉料样本瓶,语气中满是感慨。2015 年冬天,团队为攻克钛瓷画的发色难题,连续三个月烧不出理想效果,最年轻的技术员偷偷抹眼泪,他便带着大家在车间煮羊肉汤,鼓励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功。” 最终,经过 3000 多次试验,才换来如今的成熟工艺。光是废掉的瓷板就能铺满半个足球场。</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创新工艺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公司拥有4 万平方米生产基地和现代化标准车间,配备世界领先的最长最大气烧窑与电烧窑,形成了剪、抱、折、上釉、打印、烧制等一条龙的制造生产线,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生产 “大薄轻韧透” 汝艺瓷画产品的高科技企业。</p><p class="ql-block"> 三、展望瓷画未来:从工程到家装,让文化长存 “瓷画不该只摆在博物馆里,要走进生活、留住历史!” 在展厅的应用展示区,张书记向我们描绘大博瓷画的应用愿景:从机场的文化墙到地铁的装饰画,从政府大楼的历史陈列到普通家庭的客厅装饰,这些瓷画正以多元形态融入不同场景。老书记手指一幅安装在模拟家装空间的《千里江山图》瓷画说:“传统家装画容易受潮、褪色,咱的瓷画能历经百年不损坏,子孙后代都能看到这些好作品,这就是‘让艺术品长存’的意义。” </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瓷板画、爱上运河文化,张书记还玩起了新媒体。在展厅尽头的直播区,三脚架上的手机正实时传输着瓷画创作过程。他的抖音账号已积累 125 万粉丝,视频里既有瓷板烧制的细节,也有他带着无人机航拍运河的画面。说起与年轻人的互动,他笑语盈盈:“我们还在开发 AR 瓷画,扫描手机就能看到瓷画上的运河人物‘活’过来,给孩子们讲运河故事更生动。” </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振奋的是他的 “文化长征” 计划:继 2023 年 “汝窑瓷板画运河城市行(开封站)” 吸引 50 万观众后,他又启动了 “一带一路瓷板画巡展”,计划用五年时间走遍沿线 65 个国家,让运河文化与汝瓷艺术走向世界;同时发起 “千校瓷艺计划”。现已给偏远山区学校捐了 500 余套瓷板画教具。贵州苗族女孩就是通过瓷板板画考上了中央美院,女孩不无自豪地说: “是张爷爷让我知道,山里的孩子也能触摸到艺术”。</p><p class="ql-block"> 四、回望人生征程:从鲁山公仆到文化传承者</p><p class="ql-block"> 聊起与文化传承的缘分,便绕不开张书记在鲁山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1992 年寒冬,张柳松临危受命担任鲁山县长。当时,全县财政收入不足 3000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不到 50元。“要让穷山变金山!” 他带着全县 22 个乡镇的民兵连,在石人山(今尧山)的悬崖上,打响了 “80 天通路攻坚战”。 </p><p class="ql-block"> 没有工程机械,就靠肩扛手推。民兵连长赵铁柱被落石砸断三根肋骨,没有痊愈,就又背着铺盖回到了工地。最终,6 米宽的盘山公路如期建成。如今,石人山已成为平顶山市首个国家 5A 级景区,当年参与开发建设的老乡不少开起了农家乐,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p><p class="ql-block"> 2009 年,张柳松从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岗位上退休后,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老骥伏枥,转身投入汝瓷研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白天泡在实验室,晚上研究《天工开物》《陶说》”。为拍运河素材,他带着无人机行程万余公里,光无人机就用坏了三台。2020 年,在扬州拍文峰塔时突遇雷暴,无人机坠进大运河,老书记不顾寒冷,跳下去捞了半个多小时,上岸时手机还在录着视频。正是这份执着,让他不仅收获了 “人民艺术家”“中国传统技艺大师” 等荣誉称号,更让他的大博瓷板画,成为运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是这份执着使他成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双会员。 </p><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时,老书记再一次紧握着我们的手,眼睛跳动着炽热的光芒:“我这一辈子主要就做了两件事,一是让鲁山百姓过上好日子;一是让运河文化、汝瓷艺术传下去。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这两件事做到底!” </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看阳光为宏阔的生产基地披上金色外衣,远处气烧窑的烟囱轻烟袅袅。回望老书记挺立的身影,我忽然明白:这位老人,他是在以瓷为舟,载着千年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破浪前行;他是在以匠心为笔,在中华文脉的长卷上抒写感人的篇章。这份 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什么是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担当——这,就是新时代最动人的奋斗之歌!</p><p class="ql-block">(王中营 陈运发 冯凌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