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读《关山夺路》

山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撰文/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推/山子</span></p> <p class="ql-block">《关山夺路》网购两年了,一直放在枕边,断断续续地读。有如好的东西,不急着一下子吃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记录了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的坎坷经历。作者本人在国民党军队服役,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作者后面身着解放军服装,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最终离开大陆去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作者以普通平民的视角叙述历史,本书充满了对战争中人性的细腻刻画,如士兵为半块发霉馒头互殴、战俘营里老鼠成了蛋白质来源等等细节,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同时,作者拒绝用英雄或受害者的单一视角书写历史,而是通过真实的细节照亮被遮蔽的历史暗角。</p> <p class="ql-block">本书对整个民族的创伤解剖,揭示了战争中不同身份、阶层人物的选择,以及一方败退一方胜利背后的谜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硝烟散尽处,谁在写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堪称非虚构文学的瑰宝,而其中的《关山夺路》作为聚焦国共两党1945-1949年内战的关键一卷,尤显沉甸甸的分量。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在历史漩涡中的生存实录,更是一部关于记忆、暴力与历史书写的元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鼎钧以冷冽而节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被意识形态撕裂的社会图景。他避开宏大叙事惯常的英雄主义光环,转而聚焦战争对普通人的碾压——士兵、难民、知识分子、小市民,这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他们的恐惧、妥协、挣扎与微小的抗争,构成了本书最为动人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没有谁是纯粹的英雄或恶棍,只有为生存而挣扎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为珍贵的是,王鼎钧对历史暴力的呈现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他既描写了国民党的腐败与溃败,也记录了共产党的善政与良策;既见证了胜利者的历史书写,也保留了失败者的沉默哀歌。这种双重视角不是中庸调和,而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诚实面对。当多数历史著作将内战简化为必然性叙事时,王鼎钧却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进程中无数偶然的岔路口,以及个体在其中承担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关山夺路》的书名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关山”既是地理上的阻隔,也是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边界;“夺路”则是个体在历史夹缝中的求生挣扎。王鼎钧融合古典白话的简练与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记忆书写的“鼎钧”语言:既保持史家的克制,又不失文学家的敏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政治敏感的当下,王鼎钧不急于判断是非,而是致力于呈现记忆的纹理。当官方历史档案依然尘封,个人记忆便成为抵抗历史遗忘的重要武器。恰如作者自己所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记忆是失败者的沉默抗争。”王鼎钧让我们看到,在意识形态的狂热消退后,留下的不是抽象的历史规律,而是具体个体的伤痛与坚韧,使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回忆,成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灾难的深刻“诊断”。所谓的“夺路”,不仅是个人的求生之路,更是在为整个民族寻找一条走出历史困局的救赎之路。</p> <p class="ql-block">《关山夺路》全书构架呈“河”之流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游清澈——学生王鼎钧因家贫投军,尚存“救国”热望;中游湍急——宪兵、战俘、流亡、溃败,身份如漩涡互噬;下游泥沙俱下——乘最后一条撤台轮船离岸时,他竟生出“偷生”的歉疚。这条河把“国家”“主义”“革命”这些大词通通冲进淤泥,还原最原始的求生本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人夺路,路亦夺人。</p> <p class="ql-block">王鼎钧的文字不是宏大叙事的注脚,而是将历史拉回到“人的尺度”。他写流亡路上的饥饿,不是抽象的“民不聊生”,而是“啃一口掺了沙子的饼,牙齿硌得生疼,却舍不得吐”;他写乱世中的人心,有同窗为前途反目,有陌生人递来半块干粮的暖意,更有自己在理想与生存间的摇摆——加入青年军时的热血、目睹内部派系倾轧后的茫然、辗转求职时的卑微,每一笔都贴着生命的温度,没有拔高,没有讳饰,只把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里的惶惑与坚韧,原原本本地“记录在案”。</p> <p class="ql-block">王鼎钧擅长“冷叙事”。写宪兵连哄骗女学生“入伍从速”,他让卡车引擎的嘲笑盖过上兵的狞笑;写自己被解放军俘虏后徒步胶济线,一路看“共军”夜宿不扰民,笔锋不升价值,只补一句“他们的鞋底比我们的薄,却踩得更轻”。一句“薄”,道出国民党丢失大陆的暗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最动人的,是他对“历史细节”的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边角碎料,恰恰成了他笔下最锋利的刀刃。他写接收大员的阔绰与底层士兵的褴褛,写茶馆里贩夫走卒对时局的议论,写书信往来中家人对平安的期盼,这些碎片化的场景,像拼图一样拼接出一个更真实的战后中国——不是教科书上“解放战争”的简单定义,而是充满烟火气与痛感的人世间。他不站在任何立场做道德评判,只是作为一个“在场者”,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这种“中立的清醒”,让文字有了超越时代的穿透力。</p> <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王鼎钧在书写苦难时,从未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潭。他笔下的流亡,有艰辛,却也有诗意——月光下的田埂、渡口的渔火、偶尔读到的一句旧诗,都成了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微光。这种在绝境中对“美”与“希望”的坚守,让《关山夺路》跳出了“伤痕文学”的窠臼,多了一份真实与沉重。他也写了自己在动荡中坚持读书、写作,这不是刻意标榜“文人风骨”,而是在颠沛流离中,为自己寻出一处精神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关山夺路》不仅是一个人的个人史,更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王鼎钧用文字为我们留住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过往,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读全卷,你会发现全书竟无一“英雄”——所有面孔都沾着尘土与迟疑:宪兵班长贪墨,却也半夜给新兵盖被;俘管干部训话肃杀,却偷偷放行老幼。善恶不是脸谱,而是境遇的即兴表演。王鼎钧以此告慰乱世:当“正确”与“错误”被炮火炸成碎片,仍有人把碎片拼成一只粗瓷碗,盛下一口热汤,让旁边的人先喝。所谓“文学救赎”,不过“如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关山夺路》是“回忆录四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见骨血的一部。若说前两部《昨天的云》《怒目少年》是对少年岁月的回望与沉淀,这一卷则将笔锋直抵历史的湍流——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从齐鲁大地到江南水乡,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裹挟在时代的齿轮间,既见家国山河的破碎与重整,更见个体灵魂在命运漩涡中的挣扎与清醒。我们在最后一部《文学江湖》中,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生命的轨迹,更是一个民族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上了年纪,看书比较吃力,主要是眼力不济。今后我亦采取读《关山夺路》的方式,不急着一口气连贯地读完“回忆录四部曲”的其它三本,而是再慢慢地啃,慢慢地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2日杨光融随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作者艺术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光融(笔名网名山子),男,1956年8月出生,籍贯贵州天柱,文学学士,1977年考入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贵州省书协常务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黔东南州书协第三至五届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后师从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姜澄清、康殷、欧阳中石、启功、沈鹏诸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要业绩:荣获贵州省首届书法论文研讨会最高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首届楷书创新论坛暨名家邀请展(贵州省唯一)、全国首届篆书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首届西南四省区优秀书法家提名展,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纪念中国书法家协成立三十周年贡献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喜欢拙作并愿意结缘的朋友,欢迎私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