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战争”中国反绞杀主动出招

高野海青

<p class="ql-block">文/艾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第二周,美国悍然拾起了三百多年以前重商主义帝国的古老武器,试图通过控制海洋来扼杀对手的工业根基,但没曾想,长期以来被西方定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亮出了一套前所未见的基于现代科技与全球供应链控制权的体系化绞杀的组合拳,这不再是又一轮的关税摩擦,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经济闪电战”与一场准备充分的反绞杀,长达七年的竞争博弈从此之后,攻守之势彻底逆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的导火索在10月8日被点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4月17日宣布,将于10月14月正式生效一项名为“特别港务费”的政策,所有在中国建造由中国实体拥有或者运营的船舶,在抵达美国港口的时候,都将被征收惩罚性的高额费用。特朗普挥出的这记重拳,目标直指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全球第一的造船业和规模庞大的远洋商船队,这样一支商船队是中国全球贸易的生命线。华盛顿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通过极限施压,大幅增加中国海运的成本,削弱其全球的竞争力,为复兴美国自身几乎已经消亡的造船业来创造空间,并且以此作为筹码,在更广泛的贸易谈判中逼迫北京让步。10月8日,美国商务部以“支持哈马斯跟胡塞武装”为理由,将十五家中国企业列入了实体清单,这些操作都是非常典型的特朗普式的极限施压,被中国网络舆论非常精准的概括为“虚空造牌”,也就是凭空制造了一个危机,然后将解决这个危机作为筹码,来换取中方在其他领域的实质性的让步,这是一场高风险的战略讹诈。华盛顿方面严重低估了北京的应对决心跟工具箱的深度,如果美国的策略是海权的霸凌,那么中国的反击就是陆权核心优势的全面驱动,中方的反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跟规模展开。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协同海关总署等多个核心部委发动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闪电战”,密集发布了至少六份措辞严厉技术细节极其复杂的公告。本次反击的颠覆性在于,它几乎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关税报复的范畴,而是直击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神经中枢,核心内容包括——稀土全产业链的管制,它不仅管制稀土矿产的出口,更是将范围延伸到开采冶炼分离加工全套技术跟关键的设备,甚至包括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下游产品。第二个就是新能源的命脉,对于锂电池的关键材料,比如说人造石墨富集材料以及相关的制造设备实施出口管制,直接卡位全球能源转型跟电动汽车的产业。第三就是对于先进半导体的“锁喉”。中国商务部明确规定,用于 14纳米以及先进工艺芯片制造的相关物质跟技术出口将进行逐案严格审批。本次的管制覆盖了稀土的开采冶炼加工技术,相关的精密设备,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对于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海外产品,也会实施全面的出口管制,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长臂管辖”。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威力,我们可以通过几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得以量化。第一个数字是0.1%的长臂管辖。商务部石破天惊的规定任何在海外生产的产品,只要它含有中国原产稀土成分超过该产品总价值的0.1%,它的再出口也需要获得中国商务部的许可。这是中国首次系统性的将美国的“长臂管辖”跟外国直接产品规则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为己所用。第二个是32亿美金的航运冲击。根据海事情报机构的测算,仅仅美国的港务费一项就可能会在2026年以前给全球主要集装箱的承运商带来高达32亿美金的额外成本。第三个数字是100%的关税威胁。面对中国的系统性的反制,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暴怒回应,威胁从11月1日起,对所有的中国商品加征100%的额外关税,特朗普之所以会暴跳如雷,因为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简单的禁止出口,而是一项基于法律跟技术的体系化的绞杀。以稀土为例,管制的不是矿产本身,而是整个生态系统,北京不是简单的关上了原材料的“水龙头”,而是没收了全世界唯一一本如何制造“自来水厂”的“图纸、专利、设备和施工队”。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紧接着宣布了最后一击,对于悬挂美国国旗或者美资持股超过25%的船舶征收对等的“特别港务费”。这一招完成了中方反制的闭环——“你打我的船,那我也就打回你的船”,而且真正致命的是中方的非对称的“杀招”——资本穿透条款。它规定凡是超过25%的美资持股的船舶,无论其国籍如何均在制裁之列。这件事情标志着中国的反制首次开始对于资本的所有权结构进行审查,这一招直击美国经济实力的核心,就是美元资本的全球流动性,等同于让美国资本在全球航运业变得有毒,也迫使国际资本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而且还迫使所有在中国有业务的跨国公司跟投资资金必须要对其非常复杂的全球股权的结构进行审计,以厘清其中美国资本的比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这场“十月风暴”从地缘上看,是一场二十一世纪的陆权与海权的非对称的博弈。美国利用其海权的优势,也就是在全球航运跟金融体系中的节点地位来遏制中国,而中国则利用其陆权的优势,也就是在大陆资源稀土供应链的绝对控制来进行反击。当控制海洋的力量与控制大陆核心生产要素的力量迎头相撞的时候,结果必然就是全球体系的碎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国际关系学的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看,美国的遏制跟中国的反击都是理性的必然的选择。“守成霸主”美国必须要防止任何“区域霸主”的崛起,以维持它的全球主导地位,而“崛起的大国”中国要为自己创造更为有利的战略环境。我们再来看大国意志的对撞。先看美国,特朗普政府征收惩罚性港务费的决定,背后有两条清晰的逻辑性——地缘政治的焦虑跟国内产业的衰落。从地缘-政-治-来看,美国作为西半球的霸主,必然不能让欧亚大陆出现另外一个能够挑战自己的强权。而中国的造船业不仅是经济的支柱,便是其海军力量的工业基础,它是未来走向全球海洋的跳板。所以,美国通过经济手段精准打击中国的造船跟航运的能力,本质上是在延缓中国海权的崛起的速度。但更有趣的是第二个层面——产业焦虑的层面,特朗普政府试图想要用征收高额港务费这样一种非常极端的手段,强行复活本土的产业。这种看似强硬的政策,却建立在一系列非常严重的战略误判之上。首先,它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反制工具箱。美国没有想到中国已经成功的将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节点,比如稀土,进行了武器化的改造,而旦这个武器远远比想象中要更加致命。第二,美国忽视了全球航运体系中非常深刻的“中国的烙印”。过去十年,全球大概有35%的集装箱船是由中资金融机构持有的,这一棒子打下去,打到的是全世界的船东,包括美国的盟友在内,这非但没有能够孤立中国,反倒有可能把更多的中间派推向了对立面。美国想要同时实现“产业回流”跟“遏制中国”两大目标,但这两个目标在现实世界中,其实是互相矛盾的。为了振兴造船业,它打击了全球航运,但这直接推高了美国自己的进口成本,为国内的通货膨胀火上浇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来看中国,与美方的仓促跟矛盾的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中方的反制行动展现出来的是一个非常高度的战略清晰性一致性系统性跟前瞻性,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反攻。它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立威慑。中国用远超预期的反制力度,告诉美国,我拥有让你对等痛苦甚至超额痛苦的能力。从此以后,你如果想要再单方面动手的话,你先要掂量一下这个政策的成本。第二层就是掌握主动权。中国这一次非常巧妙的利用了美国10月8日的制裁动作,作为一个契机,将一套早就已经规划好的体系化的反击方案全面推出,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这样一个非常彻底的角色转换。但最核心也最关键的其实是第三层,也就是重塑规则。这样一次反制的核心武器,就是对于稀土的全产业链实施的长臂管辖。它在公告里面明确引入了两个让美国无比熟悉的概念——“最小占比规则”跟“直接产品规则”。就算你是一家外国公司,你在国外生产产品,只要你的产品里面含有中国稀土的价值超过0.1%,或者你生产这个产品的时候用到了中国的稀土相关技术,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要遵守中国的《出口管制法》。中国发出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就是从此以后,我不再只是国际规则的被动的遵守,我要开始借鉴改造甚至制定跟输出“我自己的国际规则”。这才是中美两国大国博弈进入深水区的真正的标志,竞争已经从实力的比拼延伸到了规则制定权的争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一场冲突的核心是双方将各自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转换成了精准打击对手的武器。美国的武器库是海权跟金融霸权,而中国的武器库是对于供应链核心节点的控制跟法律工具的创新,其中最具有威慑力的毫无疑问是稀土管制。稀土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从F-35战斗机到半导体的光刻机,再到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都离不开稀土,而中国这样一份战略自信,源于它手中无可替代的“王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中国不仅稀土储量全球第一,产量占到全球的70%,最关键的是中国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的产能跟冶炼分离的技术,这让任何国家在短期内都找不到替代方案,就连美国在加州的稀土矿开采出来以后,也要送到中国进行精炼。美国想要“去-中国化”重构稀土产业链需要多长时间?大概要二十年。注意,这里有一个重点,中国管制稀土的一个最高明的地方——它并非是要彻底切断向西方的供应,而是要制造战略性的不确定性。现在这样一种逐案审批的政策,给“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这些巨头带来了一种更加致命的困扰,就是一种悬而未决的风险。如果美国跟西方想要投入巨额资金跟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中国体系之外重建整个稀土产业链的话,中国只要一看到这个迹象,它的管制措施只要稍微“松开水龙头”,瞬间就能用碾压级的成本优势让美日跟西方的投资血本无归。而其他的科技企业,当你没办法预测你下个月建厂所需要的关键材料,是不是会因为北京的一项决定而切断关键稀土材料供应的时候,你还敢做出这样一个动辄数百亿美金的长期投资的决策吗?不敢。就是因为这样巨大的不确定性,会迫使这些公司反过来向本-国-当-局施压,要求他们缓和对华关系。看到了吗?这就非常巧妙的在美国跟它本国的跨国企业之间打入了一个锲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月风暴”最深远的影响并非短期的市场动荡,而是从根本上改写了过去四十年全球经济运行的一个底层逻辑。一个以“效率”为最高追求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了,一个以“安全”跟“韧性”为核心考量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这样一场冲突,它宣告全球供应链管理奉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准时制的生产”,也就是justintime理念彻底终结。之前这个模式的成功建立在“全球政治稳定”、“贸易能够自由流动”的假设之上,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以及中美对抗,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个假设的脆弱性,当港口可以被关闭,当原材料可以被禁运的时候,过度优化的justintime的系统就会从一个成本优势变成是一种致命的战略劣势。全球的企业被迫进行一场非常痛苦但又非常必要的范式转型,也就是从“准时制”(justintime)转向“以防万一制”(justincase),这样一种模式的核心不再是“效率最大化”,而是“风险最小化”,它的策略包括要增加库存,供应链要实现多元化,生产回流与近岸外包。这样一场系统性的转变,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结构性的深远影响。企业为了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必须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这些新增加的安全成本,或者地缘政治风险的溢价,最终一定会通过更高的产品价格传导给全球的消费者,这也就意味着世界可能将告别过去几十年的低通胀的时代,进入一个由地缘-政-治-驱动的结构性的高通胀的新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月风暴”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宣告了过去三十年以“效率”为导向的“全球化1.0时代”的终结,一个以大国战略竞争跟阵营对抗为主要特征的更加分裂更加危险的“全球化2. 0时代”已经到来。首先,供应链必然会从“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过去我们追求的是“成本最低”,但是将来一定会追求“安全”跟“多备份”。第二就是地缘-政-治-风险的评估必须成为核心决策的一部分。以前,大家通常认为这些是“黑天鹅”,但在新的常态下,它就是“房间里的大象”。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被空前抬高了,而能跨越技术跟地缘-政-治-鸿沟的一些复合型的人才将会变得更加有价值。“材料科学”、“供应链管理”、“国际制裁法”、“网络安全”这些传统的专业如果能够跟地缘-政-治-分析进行一个crossover的话,会变成未来的一个黄金赛道。第三必须为“双轨制”乃至于“多轨制”的规则体系做好准备。未来,一家公司可能同时需要遵守中美两道截然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的监管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已经回不去了,在这样一个更加危险更加分裂也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所有人都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