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十月,我没有远行,却在家中完成了一次特别的“旅行”。和妈妈一起,我们用纸板、胶水与想象力,搭建起一座座微缩的建筑世界。这不仅是手工,更是一场关于传统与创造的文化漫游。</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木质桌面成了我们的工地,散落的纸板部件如同待拼的遗迹碎片。我俯身裁切、折叠、粘合,指尖穿梭于屋顶、门窗与墙垣之间。手机屏幕亮着设计图样,像一张藏宝地图,指引我们还原建筑的肌理。那些翘起的飞檐、整齐的瓦片、四合院的对称布局,仿佛将紫禁城的气韵浓缩进了方寸之间。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天人合一”,而此刻,我在一砖一瓦中体会着匠人的呼吸。</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孩子般的专注并未远离。跪坐在木地板上,我摆弄着模型的细节,擦拭屋顶的灰尘,如同修缮一座真正的古厝。门边的书架静静伫立,书籍如山峦般堆叠,映衬着手中这座小小的“雷府”。它虽由纸板制成,却承载着家族宅邸的记忆——门廊上的题字,是归属的象征;庭院的留白,是生活的余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