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安,古名长安,以其十三朝古都悠久的建都史、丝绸之路的起点闻名于世。王维用“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来展现长安作为国际都会的恢弘气象。</p><p class="ql-block"> 西安位于中国西北部、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小麦种植的理想区域。自西周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农业重镇,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积淀使人口聚集,推动了面食文化的繁荣发展。</p><p class="ql-block"> 西安被称为“碳水之都”,主要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地理渊源、以面食为核心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的碳水美食,以及本地化的生活方式。关中平原肥沃的土壤和悠久的农耕传统,使小麦种植成为基础。抽穗时间,西安昼夜温差超过十五度,小麦蛋白质含量高,磨成面粉香气扑鼻,面食成为西安饮食文化的绝对主角,并衍生出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等标志性美食,形成了独特的“碳水天堂”现象。</p> <p class="ql-block"> 出地铁站,沿路上散布着一个个推车小摊:煎饼果子、糖炒板栗、烤红薯、煮串、炸串、油炸臭豆腐、甑糕、豌豆黄等;去钟楼的路上,泡馍店、肉夹馍店更是鳞次栉比;回民街就更不用说了,牛肉饼、肉丁胡辣汤、油茶麻花汤、灌汤包子轮番登场,上演一场场视觉味觉嗅觉盛宴。</p><p class="ql-block"> 来到西安,不论走到哪里,美食都与你相伴,让人感觉到物资的富足仿佛都要溢出来了,这如何不让人留连忘返!</p> 泡馍 腊牛肉 <p class="ql-block"> 相传赵匡胤早年流落长安时饥寒交迫,店主施舍羊肉汤,他将干馍掰碎泡入汤中食用后精神大振。称帝后出巡长安重访该店,命店主复刻此菜并赏赐银两,此事传遍长安,推动羊肉泡馍成为大众美食。这一传说强化了其“暖胃耐饥”的实用价值与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 羊肉泡馍是中原与西域饮食文化交融的产物,代表关中食俗。20世纪成为国宴美食,同盛祥等老字号延续传统手工掰馍技艺。2008年,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一日游的导游向我们介绍西安的美食时,都推荐牛肉泡馍,因为西安地理位置还不够靠北,羊肉不及牛肉美味,所以当地人大都选牛肉泡馍,而且要到回民街主街后面的小巷子吃,导游特意强调。</p><p class="ql-block"> 在网上选了一家网红店,现场却门可罗雀,来的路上一家清真泡馍馆外简陋的桌椅上竟坐满了食客,走到门边吧台选了一碗牛肉泡馍,老板娘打出单递给我一个馍和一个碗。</p><p class="ql-block"> 这馍是一半发面一半死面,吃进肚子会臌胀,只适合当早中饭吃,晚上吃了难消化。我耐心地将馍掰成四块,又将其中一块从中剥开使它薄一点,然后再一点一点将它撕成指甲盖大小的馍块。为了吃到美食,我也是拚了,整整掰了半小时,下面是我的劳动成果,考考大家合不合格?</p> <p class="ql-block"> 师傅将牛肉汤烧开,倒入配好粉丝、牛肉和香葱的馍块,边煮边用勺将浮起的泡沫撇出。烧开后,加入盐、花椒、胡椒等调料入味,翻炒,然后加入牛油,顛锅,将馍汤倒入碗中,最后将勺中牛肉和馍块盖在上面。</p> <p class="ql-block"> 泡发的白色馍块、撕成条状的腊牛肉、碧绿的葱花悬浮在清淡的汤中,配上青花边的瓷碗,秀色可餐。</p><p class="ql-block"> 一勺入口,饱吸了牛肉汤汁的馍块鲜香嫩滑,混合着花椒的麻、胡椒的鲜、盐味的咸、牛油的醇厚,再搭上葱花的香气,一时间将味蕾、嗅觉全部调动起来,只觉得鲜美无可比拟,让人沉醉。</p><p class="ql-block"> 在泡馍的世界里,总沉淀着一种朦胧而绵长的情愫。细细咀嚼,馍块中有硬块,再看看碗中,果然有些馍块中还有白色的硬块没有泡发,花费半小时掰的馍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不竟让人有点沮丧。但我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面对如此美味,我选择细嚼慢咽,再配一粒糖蒜解腻,真真体现了“慢条斯理”的生活哲学。</p><p class="ql-block"> 夹起一条腊牛肉,纹理清晰,肉香扑鼻,一口啖下,软烂无筋,牛肉特有的味道浓郁,还夹杂着淡淡的药味,与牛肉味配合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西安腊牛肉的制作以牛后腿或牛腱子肉为主料,通过盐水腌制、香料煮制和慢火焖煮等工艺完成,核心配方包括牛肉、盐、小茴香、八角、桂皮、花椒及红曲米,成品色泽红润、肉质酥烂。</p> 夹馍 丸子汤 <p class="ql-block"> 从兵马俑回来将近晚上八点,天空中晰晰沥沥下着小雨,饥寒交迫中冲进了路边一家快餐店,看有著名的潼关肉夹馍立刻下手。服务员拿出预制好的馍块放进烤箱加热,将腊汁肉细细剁碎,夹入馍中,不一会洋溢着温暖的肉夹馍就摆在我面前。卖相不错,馍皮焦黄,腊汁肉油润,一口咬下去焦香的馍混合上咸香多汁的肉,在舌尖上跳跃,化成味蕾的餍足。可惜好景不长,吃了两囗后,发现下面的馍还是白生生的面,没有烤熟,预制菜真吃不得啊!</p> <p class="ql-block"> 在著名的子午路张记肉夹馍店,我看到除了肉夹馍外还有豆干鸡蛋夹馍,怀着好奇心试了试,豆干两面切成反向花刀,形似我们那边的兰花干,与鸡蛋都是卤好的,夹入馍中间。馍是现制的,没有放酥,烤熟后从中间切开,夹入料。</p><p class="ql-block"> 咬上一口,馍松脆,豆干软趴,细嚼味道尚可,但缺少油的润、汤的滑,干干的馍吞咽起来就没那么顺畅。卤鸡蛋比较重,沉在馍底,一时难以吃到。我干脆用筷子将鸡蛋夹出,先将它消灭,然后就着丸子汤,一口馍一口汤慢慢品着,说实话,这样的混搭没有想像中出彩,与干干的馍适配的还是油润的腊汁肉。</p> <p class="ql-block"> 反而是丸子汤惊艳了我,清淡的汤上飘浮着肉丸子、黑木耳、发制肉皮、腐竹、豆腐、鹌鹑蛋、青菜,品种繁多,色彩丰富。</p><p class="ql-block"> 作为肉食动物的我,先夹了一只肉丸子丢进嘴里,看得出是手工做的,大小有些微差别,形状也没机器做的规整,但用料扎实,竞跟家里做的一样——全肉型,无渣却不柴,味也调得正好,我空口吃了几粒,不咸不淡。</p><p class="ql-block"> 肉皮、腐竹、木耳、青菜饱吸了汤汁,味道鲜美;豆腐和鹌鹑蛋却凭本味出道,软糯香甜。</p><p class="ql-block"> 一碗丸子汤,道尽了西安人诚信守义的经商风格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p> 灌汤包 <p class="ql-block"> “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街区,位于鼓楼边上,因这一带是回族居住区而得名。“回民街”是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代表,同时保留有古代东西方商贸交流的痕迹,街区内的清真寺则彰显对多民族宗教的包容。</p><p class="ql-block"> 高大威武的牌坊、四通八达的街道、香气迷人的美食,一年四季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吃西安特色小吃灌汤包当然要去大店子,我选了“回民街”的贾三灌汤包店。门脸在“回民街”算大的,店堂也大,大大小小摆着二十几张桌子。</p><p class="ql-block"> 因接连吃牛肉,有点上火,改善下点了笼羊肉灌汤包。一笼八个,边上的小卡片教我们吃法:一手筷子一手勺,轻轻夹起慢慢摇。汤包边上戳个洞,勺子接住汤流尽。未吃包子先品汤,满嘴里面飘油香。包子再把佐汁蘸,细细品来慢慢尝。</p><p class="ql-block"> 包子皮很薄,不像我们那边是发面做的,它是死面幹制而成,类似我们的饺子皮,然后放入料,团起,捻出包子的褶皱。我左手拿勺,右手执筷,从褶皱的位置夹起一个汤包,包子下部晃晃荡荡,透过光可以清晰看见汤和肉。</p><p class="ql-block"> 轻轻在中部咬一口,然后将包子微侧,边咬边吸,汤头鲜美浓郁;里面的羊肉馅处理得法,既无膻味,又无筋,囗感细腻,肉香浓郁,引得我一囗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p><p class="ql-block"> 按照店内指导,我蘸了点佐料,浓浓的醋酸味掩益了肉香,虽然醋能解腻助消化,但我一点也不觉得腻,只觉得清爽。如果选用发面做皮,汤头会被皮吸掉,清淡的肉是不足以帮助吞咽的;只有选用死面,皮薄馅大汤鲜,外型美观,口感丰富,吞咽顺畅。</p> 甑糕 油茶麻花 <p class="ql-block"> “甑”是古代一种蒸食炊具,流行在西安的一种传统小吃“甑糕”就是因“甑”而得名。将用水浸泡过的糯米与红枣、红豆等依次平铺在甑锅中,大火将水烧开后,转为小火慢蒸,使糯米充分吸收水分,变得软糯。同时,红枣和红豆的香气与甜味儿渗透其中。经过数小时的蒸制,糯米洁白而有嚼劲,红枣软糯而有筋骨,红豆酥而不化,一口下去,满囗留香,亦如生活,甜蜜美好,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 用滚热的油茶冲泡麻花,再撒上花生碎、黄豆、角果,然后卧上一个切开成两半的溏心蛋,这是著名的老乌家油茶麻花,在回民街后面小巷里。虽然没有南方小吃的精致,却胜在量大扎实,能满足寒冷西安人碳水需求。</p><p class="ql-block"> 我吃完牛肉泡馍看见了这家店,不起眼的小门脸,和甑糕一起卖,九点多食客还很多。游完回民街和鼓楼,正午的太阳很毒,我准备回宾馆休息一阵,下午三点再去游城墙顺便看城墙夜景。路过老乌家,看人不多进去点了个小套餐,没想到小份油茶麻花就把我填饱了,不愧是碳水之都啊,小份甑糕只好带回宾馆做晚餐了。</p><p class="ql-block"> 油茶是用油、面粉、杏仁、花生等加水熬制而成,加了盐、茴香等调味,浓香可口,绵密悠长。再加上花生碎、黄豆更增加了油茶的香酥,美中不足的是临近收摊,油茶温度不够,麻花没有泡软。</p><p class="ql-block"> 个人感觉老乌家太实在,油茶浓度太高,后期加入的料太多,麻花没有伸展的空间,一碗茶变成一碗浓稠的面糊了。也可能我去的那天太热,如果寒冷的早晨,嗦上这样一大碗面糊,胃里暖烘烘的,心里也会暖洋洋的吧。</p> 葱油饼 肉丁胡辣汤 <p class="ql-block"> 这家小店是去西安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的附近看到的,临近早上十点仍食客云集,可惜我已吃过早饭。</p><p class="ql-block"> 从公馆出来将近一点,看店前依旧有食客,食物应该新鲜,点了小份葱油饼、肉丁胡辣汤。</p><p class="ql-block"> 葱油饼是现制的,切成几小块,放在竹编的小碟里,油润焦香,酥脆可口,直击热爱油炸食品的灵魂。“扯尽千般薄如纸,层卷万叠油中煎。金黄透亮润酥口,松脆糯软弄舌尖。”</p><p class="ql-block"> 胡辣汤是煮好保温的,里面牛肉、豆腐、木耳、黄花菜一应俱全。汤头放了很多胡椒和花椒,又鲜又麻,那天下雨气温低,喝上一两口,一股暖流从嘴里流到胃里,瞬间周身温热起来。里面的料也是满满的,虽然名字是肉丁胡辣汤,但里面的牛肉是大块的,入口软烂,非常符合爱吃“软饭”的人。消灭一块又捞起一块,西安人的实在就在这一碗普通的肉丁胡辣汤里啊!</p> 葫芦鸡 <p class="ql-block"> 去之前并没做功课,理所应当的认为作为碳水之都的西安特产一定是面食,当然还有与面食相配的牛羊猪肉,直到一个八零后独自旅行的美女问我是买葫芦鸡还是泡馍回去送人,我才知道葫芦鸡也是西安特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鸡鸭系列特产带回过多次,包括著名的北京烤鸭,作为精华的鸭皮都趴了,特色早没了,为此专门去全聚德吃了一餐。这次我选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边的赛格国际购物中心,从天桥走进大厦二楼,对面的一二三层楼设成了景观,三层内两边是电梯可供上下,中间是两叠瀑布,水从一层层石岩往下流,汇注入下面的池子里,客人可以在每叠瀑布下的石桥拍照。池子前面还堆叠了花草树木,远远望去,流水潺潺,花团锦簇。一二层楼外立面设了个水帘,透过水帘,可以看见客人在一二层踆巡。两边各设了一架自动扶梯,从一楼直通六楼。站在扶梯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客人、金光闪闪的装饰配上灯光,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至十二楼,步入唐猫庭院.千年陕菜大厅,古色古香,灯光氤氲。对照网友安利的,点了葫芦鸡翅。端上来,连体盘,左边的盅里放了干冰,仙气飘过鸡翅,营造出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鸡翅摆盘漂亮,颜色金黄,数量正符合我这一人份食。咬上一口外皮酥脆焦香,内肉鲜嫩多汁,一提溜就脱骨。</p> <p class="ql-block"> 葫芦鸡是西安市的传统名菜,始于唐代,被誉为“长安第一味”,2018年被评为“中国菜”之陕西十大经典名菜。</p><p class="ql-block"> 葫芦鸡相传唐代礼部尚书韦陟家厨所创,因形似葫芦得名,是官府菜代表,承载“福禄”吉祥寓意。其选料严格,传统使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鸡”,肉质鲜嫩。需经清煮、蒸笼、油炸三道工序,耗时24小时以上,使用二十余种香辛料腌制。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安饮食文化代表,是年夜饭常见菜肴,象征团圆与吉祥。</span></p> <p class="ql-block"> 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起源之地,西安人民继承了先民朴实粗旷的性格,又受周朝“礼乐”文化影响,懂礼仪、守规矩,对事物观察精细入微,所以做出的美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粗粝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精细的心!</p><p class="ql-block">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丝绸之路起点,一直都是东西方商贸交融、物资汇聚之地,西安人民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各地运来的香料、调料融入简单的面食中,做出来各种各样、风味不一的面食,成就了“碳水之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春风得意马蹄急,让我们一日尝尽长安美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