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贑州灶儿巷

高茂祥

<p class="ql-block">  2025 年 10 月 4日上午,我和老伴来到贑州章贡区和平路北侧的灶儿巷。巷口矗立着古朴的石牌坊,“灶儿巷” 三个大字引人注目,往来游客正踏着鹅卵石路面往里走。这条全长 227.3 米的小巷像条 “S” 型的绸带,西南接和平路,东北连六合铺街,中通老古巷,紧邻贡江建春门码头 。站在巷口望去,红灯笼在飞檐下轻轻晃动,青砖黛瓦间藏着数百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巷名的由来:这里明代原叫姜家巷,清初因住满穿黑色 “皂色” 制服的衙役,被称作 “皂儿巷”,后来慢慢谐音成了 “灶儿巷”。</p><p class="ql-block"> 灶儿巷最动人的,是藏在巷中的 “建筑博物馆”。那层层叠叠的 “马头墙” 错落有致,灰塑门楼上的花纹虽有些斑驳,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竟如此多元:赣南客家的木扇隔断、赣中天井的采光设计、徽州的雕花窗棂,甚至还有几处西洋式的拱券结构,堪称古城建筑多元性的活样本。</p><p class="ql-block"> 走到巷中段,地面突然出现几处裸露的 “墙中墙” 剖面,北宋红砂石、明代城砖、清代青砖层层叠压。一旁的工匠师傅说,这是修复时特意保留的,让游客能触摸到不同朝代的温度。更神奇的是地下暗藏的宋代福寿沟系统,即便遇上暴雨,整条街巷也能保持干爽,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巷中的几座代表性建筑,每一栋都藏着传奇。董府(21 号):远远就看见 “董府” 二字的金字门楣,门前两尊抱鼓石透着官宦气派。这座清嘉庆七年始建的宅院原是钱庄,三栋直进的多天井结构里,木板厢房、青苔天井、雕花铁树相映成趣,墙上挂着的赣州老照片更添怀旧感。如今这里改成了客家菜馆。</p><p class="ql-block"> 筠阳宾馆(15 号):高安商人建于光绪十九年的筠阳会馆,如今叫筠阳宾馆。这处三进两天井的砖木建筑是客家民居经典,18 间客房的门楣上都刻着 “福”“禄”“寿” 等吉祥字作房号,木窗上的雕花巧夺天工,难怪被称作 “客家亲情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义兴号与同记庄:巷内的老店铺更见烟火气。义兴号曾是烟馆,如今门楣上的 “民间保安水务总局” 牌匾格外醒目 —— 原来当年商人怕木建筑失火,在这里成立了 “义务消防队”;不远处的同记庄旧址,墙面还留着 “环球洋货”“零担批发” 的字迹,见证着码头贸易的兴盛。</p><p class="ql-block"> 如今灶儿巷已和南市街等街区连成一片,变成了藏着非遗馆、名人馆的文化旅游区,老巷终于在保护中焕发了新生。</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2日</p>